什么是韧性城市?后工业时代城市该如何治理?这两场主题会议给出了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什么是韧性城市?后工业时代城市该如何治理?在10月27日举办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绿色低碳与韧性城市”和“数字治理与创新城市”这两场主题会议上,或许我们能一窥这些问题的答案。
城市的韧性常常被误解为是对灾难的抵抗力,但联合国前高级经济顾问、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梅里·马达沙希指出,城市的韧性不是耐力,而是规划、创新创造和适应性智慧。
她指出,气候变化已不再是纯粹的环境问题,它对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将带来严峻考验。只有将空间规划、生态恢复和包容性治理融合起来,韧性城市才能变得更强大。
“气候变化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怎样和打工人讲气候变化的大事呢?”智利莉莲集团总裁伊恩•韦内加斯在圆桌对话时表示:“我们应当要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后工业时代,国际经验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有哪些启示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服务业基础好、密度高的大城市,更应注重中心城区的住房供给,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布局与规模。
同时,要正视生活服务业的重要性,尊重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客观规律。打造多功能活力场域,中心城区应通过城市更新为生活服务业提供更多空间。
研究发现,城市的向心化发展有利于减少汽车通勤、缓解交通拥堵,尤其是轨道交通发达的大城市。有助于促进文教娱乐等不可贸易品消费,增强城市商业活力。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居民通勤方式转变,向心化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有显著正向外部性。
此外,上午的主题会议上还发布了五项重要成果,包括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导则、超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方案、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的零碳建筑解决方案、中国城市家具系列重点国家标准、韧性示范城市建设导则。
特别是上海环城绿带到公园带的30年蝶变,为全球超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导则以及多项国家标准的颁布对绿色低碳与韧性城市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