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拉松+文学City Walk,这个秋天青少年阅读有点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根据马克斯韦尔·马尔茨的“21天法则”,一个人通过21天正确重复地练习,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2025康乐书香阅读马拉松就邀请了徐汇50个初中学生家庭来了一场漫长的阅读活动,持续时间恰好也是21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次康乐书香阅读马拉松就将参赛的初中学生家庭阅读图书定为埃德加·斯诺的名作《红星照耀中国》。在阅读马拉松的开营仪式上,中福会发展研究中心师资培训部主任赵小华给孩子们和家长进行了阅读辅导。
赵小华告诉大家,其实很多中国家庭都深受侵略者的磨难。她的爷爷当年就被日本侵略者送到北海道当劳工,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中国时已经得了严重的胃病,50多岁就去世了。而《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根据这场阅读马拉松的规则,孩子们在21天时间里要坚持每天定量阅读,在“阅读记录卡”上记下自己的每一步“阅读开支”。同时在线上,也会有专业老师在阅读马拉松社群中跟踪指导孩子们的阅读打卡笔记,发现阅读中的痛点,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在这场比赛中,家长也不再只是“监督人”,更是孩子们身边的“共读者”。
随着炎热夏季的过去,青少年阅读最近也渐入佳境。第三届静·安青少年文学营便是从一场文学City Walk开始的。青少年通过“在现场”和“到笔端”,进而对文学的诞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场City Walk与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国际静安推介官、静安区作协会员朱一宁的带领下,孩子们从静安寺出发,沿着愚园路一路漫步,途经愚园遗址、茅盾寓所遗址、愚谷村(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应野平、茹志鹃等旧居)、涌泉坊、百乐门(潘汉年寓所旧址)、静安寺救火会等文化地标,大家在脚步与讲解的交织中,开启对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深度观察与思考。
“王尔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真的人不一定好,世故的人不一定坏,未经世故的人反而可以更好地待人,饱经世故的人反而会更好地处事。”非虚构作者、青少年叙事成长课教师严柳晴在给孩子们的以“人是一面多棱镜——文学写作和心理成长互动课”为主题的讲座中强调,文学应该写出人性的复杂。“所以我们要看到一个人深层的底色,而不是马上说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要真诚善良,永远不要忘记。”
此次文学营的内容相当丰富。上海作协理事路明给孩子们讲起了“城市坐标与非虚构写作”。很有意思的是,他也提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有一句话是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见到的事实会有多面性。我们现在的非虚构写作更加讲究呈现出一个事情的复杂度。”文学营甚至还请来了原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项目专员,“山原猫”自然老师刘通为大家讲解“如何发现身边的野生动物踪迹”,让自然之美与观察视角融入文学创作的灵感库。这样的讲座无疑开拓了大家的视野。
创立于2023年的静·安青少年文学营由静安区作家协会、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主办,是静安区青少年文学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