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项国际标准,64项“上海标准”落地!上海展现标准创新硬核实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10月29日,上海市举行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活动发布了一批高水平标准成果、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孵化项目,展现上海以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域”,打造标准开放“关键枢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业领域技术委员会是各个国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战略重点。去年12月,在上海专家、龙头企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落户中国。今年7月,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复同意,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国际标准的制定,是连接全球专家、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枢纽。这将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助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近年来,上海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已累计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更多企业从技术追随者迈向规则制定者。
“按国际惯例来看,很多时候就是谁先举手,谁就具有先发优势。”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IEC低空经济相关特别工作组召集人方陈对记者说道。他告诉记者,现在中国在低空电动无人飞行器领域中拥有超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中国率先在IEC里承担相关国际标准技术组织顶层设计工作,且提案在未来被IEC所采纳,那么我国未来在争取新设立的IEC标准组织中的关键职位(主席、秘书等)时就会具有先发优势。为此,方陈和他的团队牵头承担了IEC电动飞行器未来标准化路线的研究工作,努力促进我国电动飞行器相关技术、装备、服务全产业链高质量“走出去”,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在上海,像方陈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张定华是上海中车爱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和团队所制定的《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企业标准,获评2025上海标准。“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标准的制定,在后续的行业标准化发展中,尽可能地减少无序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装备生态环境。”张定华告诉记者,作为技术负责人十年前公司成立,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现在的标准制定者,背后走过不少的弯路。“深海开发其实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单纯靠某一家企业是很难把标准制定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从而达到减少试错成本的目的。”
构建标准创新“生态圈”,为协同发展稳固坚实根基
记者了解到,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本市一批985、211高校及高职院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指导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标准化工程专业纳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生在企带薪实力率达100%。指导复旦、同济、二工大等上海高校获得“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特等奖。此外,鼓励企业培养标准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重要标准研制、重要技术咨询等工作,引领企业提升标准科研、制定和服务水平。
另外,上海也在会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协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联动,提升通关效率,由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有效推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3.32亿箱,同比增长7.0%。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