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校园冠名纪念,好事还须巧做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承载着青春记忆的高校生活,是许多人心中永不清空的“C盘”。用捐赠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情谊,如今成为一种时尚。近期有高校发起“校友合伙人”项目,若校友单笔捐赠金额满1000元,即可在校内两间教室的座椅上获赠刻有姓名、年级和专业信息的铭牌,还可以在学校相关APP上留录捐赠寄语。颇有纪念意义的“专属座椅”引起校友们“热抢”。
利用校园资源为捐赠留下纪念,既是学校对捐赠者的感激与承诺,也为毕业生与母校的情感连结留下一个落脚点。从出发点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把好事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在校园环境里展示校友个人色彩的印记,并不只是发生在学校和捐赠者两者之间的事,还关乎所有正在使用校园环境与设施的师生们。
为毕业生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在校生的观感和使用时的舒适度。目前披露的新闻照片显示,这样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空间,是在校生日常上课的教室。贴着铭牌的椅背紧邻后排课桌,抬头便见,后排学生满眼都是学长的名字。承载情感的“落脚点”,反倒成了目不暇接的注意点,如此是否会对学习秩序形成不必要的“打扰”?
在这样的“打扰”下,在读学生也许会因为好奇分神,影响了学习专注度;也许会因为无法屏蔽的信息,产生视觉干扰;也许会因为在审美上不能认同,产生反感;更有甚者如果恶作剧,造成铭牌破损,捐赠者又情何以堪……但无论有没有这样的“打扰”,公共教育空间用于教学的专业属性不应忽视,教学时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应纳入考量。对在读学生而言,即便是贴上铭牌的公益座椅,在上课时依然是座位使用者的私人空间。毕业捐赠者与在校使用者各自的权益,理应有一个互不冲突的解决方案。
对于捐赠的纪念形式,学校需要更加审慎地做出考量和设计,以选择无关“打扰”的休闲空间为宜。譬如,有的高校的做法,是在校园中专门打造一面纪念墙,每一位捐赠者都可以为墙上添一块纪念砖,并且可以自由选择DIY砖面的内容。没有了教学空间中的被迫直视,反而吸引了在校生的主动围观,也更有利于捐赠者各自发挥想象力,让这面纪念墙成为学校的地标景观。由此可见,好的纪念展示应在设计上,兼顾毕业生和在校生各自的需求。
今年夏天,两位外籍科学家为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捐赠了6张长椅,园方邀请了专家共同为长椅的样式、摆放位置制定了设计方案,让这些长椅更好地融入景色,并为游客提供便利。仅仅6张椅子的安装就下了不少功夫。校园的景观属性不亚于城市公园,校园捐赠文化未来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设计美而合适的纪念方式,不仅让审美元素融入景观环境,为校园增加颜值,也让人文情怀嵌入校园文化,激发在校生的公益意识,培养校友意识。
如何为捐赠者留下美好且可共享的纪念,是值得高校探索的文化课题。也期待有更多两全其美的做法,让青春的珍贵痕迹完好地保留在校园“C盘”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