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闪耀杨浦“创青春”大赛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文、图
当18岁的任嘉晨把“AI情绪精灵”装进护肤精华,80后王亮正用算法抢救爷爷奶奶的记忆,85后陈玲则把废品站搬上小程序。昨天,由团杨浦区委、杨浦区投促办主办的“国投临港杯”第十二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杨浦赛区初赛举行。40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项目成功晋级初赛,在路演现场展开激烈角逐,展现青年创客的智慧与风采。

参赛者任嘉晨创办的“青柚见”,是本届大赛少数几个由在读本科生领衔的项目之一,核心成员平均19岁。
“今日情绪:平静。今日宜:闭眼深呼吸5次,想象吸入月光、呼出压力。”上海财经大学大二学生、18岁的“青柚见”创始人任嘉晨从试用装里取出一张“正念刮刮乐日记”,刮开其中一个覆盖膜后,里面是一段鼓励的话语。盒装里还有香氛片、次抛精华液等。
“青柚见”,是本届大赛少数几个由在读本科生领衔的项目之一,核心成员平均19岁,却已经把“情绪疗愈美妆”产品卖进复旦、财大、郑大等10多所高校。
科学研究发现,诸如压力等负面情绪会引起皮质醇的增加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皮肤屏障损伤和老化。情绪护肤能够促进皮质醇等“亲密分子”的释放,达到提升皮肤健康状态的目的。
任嘉晨告诉记者,团队把心理学教授的理念嫁接进了护肤链路。未来,用户拍一段短视频,录一段话,AI就能识别微表情,匹配情绪标签推送主题套装:一盒精华+香氛+音乐芯片,定价168元/月。
随着9月份开学季的到来,创业团队8名成员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始直播带货,首批2000盒产品,已经销售了600多盒。据任嘉晨透露,复购率还挺高。“在项目导师的牵线下,我们还与和元生物——国内唯一一家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上市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现在我们的销售团队已经拓展到了全国10多所高校。”

参赛者陈玲的创业项目“灵光回收”,让废品回收能像滴滴一样“接单”。
参赛者陈玲的创业项目“灵光回收”,让废品回收能像滴滴一样“接单”。“我爸妈和亲戚都是开废品回收站的,我从小就看到了所谓废品的价值。”1989年出生的陈玲创办的“灵光回收”小程序,上线后已经覆盖21个省市、600+线下回收员。曾在京东、携程、阿里等做过产品经理的她希望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广循环再利用的理念。“现在的废品回收平台都太单一,且重资产。一件旧物,它可以先二手买卖,再捐赠,最后再进入废品回收环节。”
“如果我做大了,会比‘闲鱼’更受欢迎。”陈玲的野心有点大:未来希望建立类似“社区二手体验馆”,让“卖废品”升级为“逛旧物超市”。

参赛者王亮创办的“伐木日记”是一款面向全体老年群体,用AI守护银龄记忆的小程序。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在赛场上,参赛者王亮娓娓道来“伐木日记”——这是一款面向全体老年群体,用AI守护银龄记忆的小程序。
平台核心围绕两类老人提供服务:针对健康老人,老人自己可上传其碎片化的照片、录音、视频,系统自动生成时间轴、家谱图、VR数字展厅,为他们留存人生点滴,按下记忆“暂停键”;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除了记忆留存,还能通过AI声纹模型60秒出具认知障碍风险分值,并提供记忆重塑与修复服务,备份他们受损的记忆“硬盘”,延缓认知衰退。王亮提到,目前已签下30万份阿尔茨海默病早筛合作,11月将启动线下执行。
在初赛启动仪式上,团杨浦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浦区正从“工业杨浦”“知识杨浦”向“创新杨浦”加速迈进,始终致力于打造最适合青年创新创业的生态城区。历届“创青春”杨浦赛区的成功举办,发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创业人才与项目,其中不少已成长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成为杨浦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文、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