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纸Offer!这一“就业天团”获就业工作典型案例,他们的解法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金秋时节,高校秋招季正陆续加码,对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的许多学子来说,已经有了不错的Offer在手。这些年来,这一学院的毕业生身影不仅活跃于互联网大厂、优秀传媒,更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乡村基层与新兴的社会组织前沿,奏响一曲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激昂乐章。

政府管理学院赴市信访办开展实习实践
◎ 从“知识仓库”到“人才枢纽” ◎
走进政府管理学院的“职业发展赋能中心”,一面充满动感的“学子星途”展示墙展示着职业活力。一位位毕业生绽放笑脸,“元宇宙叙事工程师”“国潮品牌内容官”“乡村数字文旅策划师”“非遗IP运营总监”“情感计算交互设计师”,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职位,如同一扇扇窗口,折射出这个文科院与新时代经济脉搏的同频跳动。
“我们不能等到毕业季才‘临时抱佛脚’,就业工作,是一场始于新生入学第一天的‘持久战’与‘系统战’。”学院院长汪伟民教授,直截了当地亮出核心理念。“过去那种‘广撒网、多投递’的就业模式,效率低下,也会极大地消耗学生的心理能量,”汪伟民坦言,学院的解法是构建一套“一生一策”的个性化职业成长导航系统。
这套看似神秘的“系统”,其底层逻辑是数据驱动与生态协同。学院整合了“学业导师+行业导师+校友导师+职业规划师”四方力量,形成“四维赋能”体系,通过与沪上顶尖的人力资源数据机构合作,定期生成《政府管理学科领域新兴职业能力图谱》,精准预判未来1-3年的人才需求风口。
“当我们通过数据洞察到,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需要‘人文底蕴+技术敏感+商业思维’的复合型内容岗位时,我们的反应必须快。”学院党委书记姚善英认为,要确保学生走出校门时,不仅是“有思想的文化人”,更是“懂技术的实干家”和“有市场的创意源”。因此,学院的课程表上,陆续涌现出“国家利益与海外资产保护”“AI背景下的大国外交”“智能化与社工情感沟通技巧”等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课程。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导师张可创教授赴MSW校外导师单位进行参访
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战场”才是最好的课堂。为此,学院倾力打造了“基层治理会客厅”,构建一个微缩的大学生实践营。“在‘会客厅’,我们团队为青浦一家养老院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服务的完整方案,养老院试行后各方面满意度大幅提升。”刚刚签约一家新兴社会组织产品经理岗位的社会工作大四学生刘泓明谈及这段经历眼中有光,“这不仅是我简历上最硬核的一笔,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人文社科的价值如何通过市场规则逻辑得以实现和放大。”
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孔凡河副教授介绍说,学院通过品牌活动“行业风云汇”和“校友领航计划”,构建起一张强大的“社会资本网”,几年来,学院通过定期邀请政府机构有关负责人,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领域做出卓越成绩的校友返校,开展工作坊、案例复盘和模拟面试。这些活动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视野的开阔、机会的对接,许多学生通过这条“绿色通道”,获得宝贵的实习和内推机会。
◎ 在时代变局中开拓“职场蓝海” ◎
在追求高签约率和高起点的同时,政管学院的就业工作展现出更为深远的战略眼光——引导学生跳出“北上广深”和“大厂光环”的单一叙事,去发现和开拓更为广阔的“职场新蓝海”。“我们的就业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找个好工作’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好工作’‘如何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姚善英坚定地说。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们与多个中西部省份的组织部门建立合作,开设“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训练营”,系统性地为学生报考选调生、从事基层治理工作赋能。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基层就业之星”,他们有的在云贵高原的苗寨里,用直播电商打通“山货出山”的通道;有的在西北古镇,用新媒体策划激活沉睡的文旅资源。

政府管理学院开展专业赋能基层治理志愿服务
“我选择回到家乡的县城做文旅推广。”2023届毕业生李文静,如今已是贵州省雷山县文旅系统的青年骨干。李文静说,当看到自己策划的“非遗文化节”吸引来无数游客,带动了老乡们增收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大厂的Offer都无法替代的。政管学院教会自己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与担当。
政管学院的就业图谱上,另一大亮点是涌现出大量“技能小达人”。这得益于学院对专业学习与资格考试深度融合的敏锐把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主任杨玲丽教授介绍,近年来,学院一直在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从大一入校到四年后毕业,学生各类专业资格证书的持有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有力增加了就业砝码,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政府管理学院以证赋能促就业
“人文社科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正被重新定义。”学院段媛媛副教授说,“它不再是经济的‘点缀’,而是驱动产业创新、提升社会福祉的‘内核要素’。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这种‘元能力’,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与内容升级中最不可或缺的那块‘拼图’。”
◎ 构建面向未来的“终身就业力” ◎
记者观察到,政管学院的“就业工作”并非止于毕业那一纸协议,而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覆盖学生全职业生涯周期的“支持生态系统”。
目前,学院打造了“政管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定期推送行业前沿课程、组织线上分享,甚至为毕业多年的校友提供“职业复盘与转型咨询”服务。在快速变化的今天,一时的就业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培养学生乃至校友持续的迭代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韧性,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杨铠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案例”的荣誉,不仅仅属于学工团队,它属于全体政管人:是专业教师将前沿动态融入课堂,是校友们无私反哺,是学生们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共同铸就了这块金字招牌。

政府管理学院赴静安区仲裁院举办“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姚善英也认为,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社会信任我们培养的人才,学生信任我们赋予的能力,我们则信任人文社科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就业天团”的生动实践,正以远见打破困局,以创新开辟赛道,以温情赋能个体,让“就业”这道必答题真正成为“成长”“选择”与“创造”的艺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