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冈石窟艺术特展逛什么?两个“首次”意想不到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听说云冈石窟来上海了。对于没有去过原址甚至没到过大同的人来说,这是难得开眼界的机会。展览有什么内容?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石窟究竟是怎么开凿的?为了解答这一系列好奇,上周末,记者来到了位于四川北路的趣看美术馆一睹北魏石窟的造像风采。千年石窟进高楼,数字云冈探虚实。时隔5年,云冈石窟再次来到了上海。这一次,第18窟实景VR体验、第20窟的“西立佛”均是首次在沪推出。
◇ 3D打印巨型石窟石像现身双展区 ◇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绚烂图景。而从大同到上海,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展览似乎再度彰显着文化艺术的跨区域交流。
半个多月前,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又为云冈石窟开启了一场视听觉盛宴。这并不是云冈石窟在上海的首次亮相。早在2020年,宝龙美术馆便举办了“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千年记忆与对话”展览,让上海市民一饱眼福的同时也大获好评。而与此前一次展览不同,趣看美术馆承办的此次展览采用双展区布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不少“隐藏款”内容。
为什么要分两个展区?工作人员介绍,室内放不下,只能搭建户外展区。走进展区内,3D打印1:1复原的第12窟蔚为大观。该窟分为两室,仅前室就有30平方米,挑高6.6米,前后左右甚至头顶上都有密密麻麻的雕刻彩绘,其中大多是乐伎形象。洞窟俨然像一座音乐厅,因此也被称为“音乐窟”。窟内乐器有排箫、笛子、琴、箜篌等数十种,涵盖中原和西域,无不体现着各民族和各地区文化艺术交融的时代特征。

户外展区内的音乐窟
进入6楼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云冈石窟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图上显示,云冈石窟是雕刻在崖壁上的一组狭长的石窟群,东西绵延1公里,大小洞窟共有254个。其中主要洞窟有45个,副洞209个,佛龛1200多个,雕刻面积高达1万8千余平方米。洞窟内大小造像近6万尊,最大的佛像高17.4米,最小的仅20厘米。
如此众多的石窟群开凿时间进行多久?云冈石窟开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公元460年,由当时北魏皇帝拓跋濬批准,授予僧人昙曜主持开凿。第16至20窟便是最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第一阶段的五大窟开凿完成后,由皇家出资的云冈石窟开凿工作一直在持续,逐渐形成了第21至45窟。伴随孝文帝拓跋宏推出一系列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开始由民间势力出资接管,但如此一来,石像大小远不如早期。与早期开凿的雄浑巨壮的石像不同,中期和晚期的石像逐渐融入了南朝汉文化的审美特点,身形骨架更为巧丽纤细,脸型更为清瘦秀骨。
展区中央,最早期且规模最大的第20窟主像3D打印版巨型释迦牟尼佛头和“西立佛”吸引不少人驻足。尤其是首次展出的“西立佛”更为珍贵。据了解,“西立佛”是位于第20窟中主像释迦牟尼侧方位置的立佛,历史上,这一位置由于土质疏松发生过坍塌,只剩下膝盖以下的部分。3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第20窟西侧发现诸多佛像残块,经对比研究最终确定是西立佛的残石。鉴于修复技术不够成熟,这些残块被封存了20多年,直至2014年才开始拼兑工作,最终在2017年完成。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每一个残块进行三维扫描,并辅之以人工智能计算,最终在2021年将消失了1000多年的西立佛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古代雕刻能和现代人并置对话。

第20窟主像
◇ 沉浸式体验云冈石窟景区的禁入空间 ◇
记者注意到,除了复原佛像,展厅将数字技术前置,重构石窟的视觉纬度,让它们得以从静态的石壁上“活”过来,以动态光影的形式焕发新的生命。
“上海这么多展,为什么推荐来看云冈石窟?这个展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工作人员,对方的回应是“最大的亮点就是VR体验”。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走进洞窟内的空间世界,亲眼一览窟内的细节全貌。据工作人员介绍,云冈研究院的目标是在2035年完成全部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如今,云冈石窟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合作,七八成的洞窟已经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数字化体验。
既然如此,此次展览为何仅将第十八窟的虚拟空间搬到了上海?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了原因。在云冈石窟景区的现场,昙曜五窟地面凹凸不平,尤其是第十八窟禁止游客进入,“游客只能站在外围透过明窗看到第十八窟的局部石像”。
作为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第十八窟的VR交互体验也是其中最热门的排队项目。周末活动现场,排队体验VR交互的人流已经到转弯的出口处。工作人员透露,每周末大约1000人来特意体验这项活动,为了保证每位观众都能体验,他需要尽量将时间控制在三至五分钟一位。七年级的翟文博此次仅花费了9.9元购入儿童票,在VR交互体验完后直呼“很值票价”。
趣看美术馆内的“光息”展览单元还打造了循环播放的近30分钟全息云冈石窟光影艺术。7个篇章内容展示了云冈石窟的历史、纹样、石刻连环画、第12窟伎乐演奏,带领观众开启跨越1500年的北魏人文艺术之旅。
艺术特展在观众内心埋下了一颗寻访古迹的种子。一场观影下来,不少第一次来体验的游客表示“意犹未尽”。还有观众在参展结束后在留言簿上纷纷留言,“有VR,有激光影视,复原得很真”“很震撼”“这个地方很有趣,下次再来”“值得反复品味观摩”,甚至有观众表示:“看完展前往当地旅游的兴致很高,建议增设当地文旅宣传对接项目。”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致力于多民族融合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石像雕刻中,从大同到上海,文物艺术的跨区域交流已然将文明互鉴的精神延续到了如今。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