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师德的力量”,毛蓓蕾纪念馆在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开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毛蓓蕾,全国第一位思想品德学科特级教师,她躬耕杏坛60余载,始终扎根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班主任岗位,开创性地构建了“以爱育爱、以心换心”的德育模式,被誉为“以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典范”。11月6日,毛蓓蕾纪念馆在虹口三中心小学开馆。未来,虹口三中心小学将以“蓓蕾馆”为圆心,持续扩大育人半径,推动教育家精神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传承走向共创。
创建于1920年的虹口三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目前有2个校区37个教学班,共1486名学生。这里,首创了全国少先队自动化,是全国首批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实验的学校,艺术教育在全国富有影响力。这里,先后走出了毛蓓蕾等7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和沈功玲等3位全国劳模。
虹口三中心小学校长徐文秀说,毛蓓蕾老师毕生践行的“以心育心”的教育实践,每一个维度都凝结着她对“大爱”本质的深刻理解。她的教育思想,从“师德”升华为一门有方法、有体系的教育科学。在虹口三中心小学,这份“爱的教育”正在具象化。“‘蓓蕾馆’不只是一座纪念馆,而是教师成长与德育创新的精神课堂。我们把‘蓓蕾馆’建设为一个立体的教师成长基地,既能学习理念、研究案例,又能生成实践成果。在这里,毛老师的实践智慧与学校的行动和研究深度结合,各类成果都将在馆内孵化共享。”

现场,多位青年教师讲述了身边的育人故事。虹口三中心小学王诗斐老师班上有个“玻璃心”小朋友,玩游戏输了他要掉眼泪,老师提句建议他的眼眶也立马就红,像个易碎的杯子,让老师们又心疼又着急。经过与家长沟通,王诗斐发现,这个孩子“玻璃心”的背后是两股拉扯的力量——奶奶“全方位呵护”把他宠成“小皇帝”,遇到麻烦大人全扛;妈妈“高标准严要求”,总因小事批评他,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高敏感裹着低自信,让他成了一株怕风的小苗。

面对这颗需要呵护、更需要力量的心,王诗斐做了三件事:首先,不说“别哭”,只说“我在”;接着,给他搭“小台阶”,让他觉得“我能行”;最后,为情绪找一个“安全出口”,引导他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改变就这样一点点发生,这个孩子渐渐能够正视他人的建议和提醒,甚至面对老师偶尔的严厉批评也能坦然接受。“每个‘玻璃心’的孩子,可能只是没来得及长出面对挫折的盔甲。而‘以心育心’,就是用爱和理解,去读懂孩子没说出口的求助,把每一次‘泪点’,都变成支持他们成长的契机。”王诗斐说。
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毛蓓蕾老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如今,虹口三中心小学的“心之育”班主任工作坊和师德传承课程,正让她的教育智慧薪火相传,滋养着新一代教师的成长。面向未来,虹口教育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毛蓓蕾老师等前辈先贤为榜样,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更加注重师德师风的常态化涵养,更加突出“名师名校长”的引领带动,更加精准实施教师培训与研训,努力让毛蓓蕾老师的教育思想在虹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师德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