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智慧书写“进博答卷”,这群“小叶子”闪耀四叶草
2025-11-07 青年

从长安街到“四叶草”,从实验室走向展台前线——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国家会展中心再次汇聚全球目光。与世界同频的,不仅是展馆内的创新浪潮,还有那一抹象征青春的绿色身影。

今年,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83名“小叶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服务行列。博士生与多国留学生的首次加盟,让这支“本硕博梯队”志愿者团队成为“四叶草”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在新闻中心、汽车展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岗位上,以青春智慧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进博答卷”。

从阅兵场到进博馆,

退伍女兵“小叶子”的两场“国家答卷”

“作为一名一年级‘小叶子’,第一次走进进博会的场馆,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宏大、火热,而且充满了机遇。”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李箐琳是一名特殊的“小叶子”——她刚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就转身投入到进博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李箐琳在训练场

“以前都是在新闻里看进博会,真正走进来感受完全不一样,它更像一个浓缩了全球智慧与好物的‘未来生活体验馆’和超级市场。”李箐琳说。

李箐琳在进博会现场

从阅兵场到进博馆,对李箐琳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又精神相通的“战场”。“我们追求的都是展现最好的国家形象。”她把部队里“站排头、争第一”的劲头带到了服务岗位。

“博士天团”把论文“写”进四叶草

对于博士生姜鸣华而言,志愿服务更像是一场“开放式科研实践”。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2025级直博生姜鸣华,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

姜鸣华服务进博会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中化联合培养的直博生,姜鸣华对展区内的材料创新格外敏锐,在这里,他找到了专业与世界对话的现场,“御风科技的低空飞行器让我思考复合材料的轻量化应用,米其林可持续轮胎展示出了环保材料的巨大潜力。”

服务中,他不仅运用专业知识为参观者解答疑问,更从展品中汲取科研灵感。“优秀的工程师既要懂技术,更要懂应用。‘小叶子’的经历坚定了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姜鸣华说。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的任抒华也是一名博士生“小叶子”。在她看来,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得益彰,“进博会是一个国际化平台,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跨界视野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任抒华服务进博会

服务间隙,任抒华走进医疗器械与医药保健展区,全球顶尖制药企业带来的创新疗法与尖端设备让她深受震撼。“医疗器械与医药保健展区里展示的创新疗法与尖端设备,不再是论文中的冰冷数据,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命希望。”她说,这种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的直接感受,让她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理解。

留学生“小叶子”这样“翻译”中国

“我不只是翻译语言,更在翻译文化。”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Sergei Iurchenko)身着志愿者马甲,在咨询台前应答如流。他说,这几天的经历让他看到一个“懂商业、开放、有追求的中国”。

“在这里,比课堂里学几个月更能了解现代中国。”谢尔盖坦言。

谢尔盖与其他志愿者在咨询处

来自白俄罗斯的姜笑妍(Varvara Okalava)同样忙碌于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为观众提供英语和俄语咨询。当她在展馆中发现白俄罗斯展台时笑着说,那一刻有种“在异乡遇见故乡的亲切”。

姜笑妍和小叶子们在一起

印尼留学生马珍幸(Cynthia Hendrawan)则感叹于中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志愿者团队的分工严谨、高效协调,让整个展会更专业,也更有温度。”

从云南教室到AI展台,

四年级“小叶子”重返进博舞台

结束一年云南支教生活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的程添逸,再次以“小叶子”的身份回到进博会。

“展馆里的智能机器人、AI应用场景,都能成为云南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他说。

程添逸曾在云南支教时组织开展“云游进博”活动

作为连续四届进博志愿者,程添逸已从初出茅庐的“小叶子”成长为辅助管理岗位志愿者。“进博会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看到世界的广度。”他希望把这些经历带回大山深处,让孩子们知道“世界很大,但并不遥远”。

编辑:李宇婷

来源:上海徐汇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