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企业“出海”,上海司法护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每个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政策是不一样的,如何合法运用规则,规避风险?11月14日,首期“张江药谷知识产权沙龙系列活动”中,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王卫彬律师为生物医药企业“破浪出海”上了生动一课。作为上海仲裁周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仲裁分论坛同时在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举办。
“海事调解+临时仲裁”解纷新模式在国内首次实践
由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会、上海仲裁协会共同主办,浦东新区司法局、浦东新区法律服务业协会等承办的本次临时仲裁分论坛汇聚了仲裁实务界、司法界、学术界及企业界的众多专家代表,共同探寻新《仲裁法》背景下临时仲裁的创新发展之路。

日前,一起双方当事人皆为欧洲公司的临时仲裁案件,在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开庭并作出裁决。本案是“海事调解+临时仲裁”解纷新模式在国内的首次实践,也是全国首例以和解协议中的仲裁条款启动程序的临时仲裁案件。
今年9月初,英国某船舶设备公司因与希腊某船舶公司产生货款纠纷,向上海海事局调解仲裁服务平台求助。经了解,双方未签订正式合同,仅有邮件等资料作为凭证,且实际履行地涉及境内外,中介公司又曾发生变更,导致货款追索陷入困境。
仲裁一直是国际航运界解决海事争议的主流方式,相较于机构仲裁,临时仲裁更具灵活、便捷、经济的优势。考虑到两家欧洲公司对仲裁认可度高的情况,结合案情特点,浦东新区司法局主动跨前,与上海海事局共同研究以调解融合仲裁的方式推进纠纷解决。即在海事部门开展调解的过程中,以尊重双方意愿为前提,先行明确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将以临时仲裁裁决的方式赋予其法律强制执行效力,从而让纠纷双方吃下“定心丸”,最终高效地推进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
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勇于先行先试,为新《仲裁法》下临时仲裁制度的落地与实践提供“浦东样本”,助力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
为增进各界对临时仲裁制度的理解,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代表临时仲裁宣讲团,向与会嘉宾详细解读了本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为实务操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为生物医药企业构建坚实“出海”防线
生物医药产业是浦东全力推进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作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浦东肩负着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使命。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张江药谷知识产权沙龙”品牌活动,依托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综合服务”等知识产权服务机制,结合生命科学公司的产业优势以及专业化能力,汇聚各方智慧,以知识产权为手段找准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定位和发力点,力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支撑方案与赋能举措,系统性助力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刘春梅表示,近年来,浦东积极发挥知识产权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通过引入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专委会等一系列举措,为区域创新主体抢占产业发展新高点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将充分发挥沙龙的“桥梁”作用,聚焦企业面临的专利布局、维权保护、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深化政企对接、做好为企服务,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更加完善。
本次沙龙结合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现的全球化布局和涉外知识产权服务需求,通过主题分享与交流互动,进行相关政策及热点梳理,并通过丰富案例向企业分享生物医药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经验,为企业从多方位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坚实“出海”防线提供宝贵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