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传递希望!上海每年有约4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只要身体允许,会继续走在献血路上,鼓励更多人加入,让无偿献血成为城市文明最美的风景。”在表彰会现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王航表示。1999年,23岁的他怀揣社会责任与助人之心,第一次踏上献血车,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6年。
11月15日,上海市全国无偿献血获奖者表彰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红十字会和驻沪部队血液管理协调机制主办,旨在表彰、致敬和感谢本市荣获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奖项的个人、单位和部队,300余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获奖代表参会。
他们以奉献之力,筑生命之桥
在充满温情的表彰大会现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方宇畅难掩激动与荣幸。他的献血旅程始于十年前的大学校园,当献血车驶入校园,好奇又忐忑的他踏上车辆,看着血液流入血袋,真切体会到个体力量与他人生命的紧密联结,献血的种子就此扎根。
走出校园后,献血从青春时的“热血奔赴”,内化为“静水深流”的坚守。每次献血后,他总会查询血液去向,得知用于临床救治时,心中便涌起满满的满足感。在互联网时代,他化身“献血种草官”,在社交媒体分享献血经历、科普常识,用真实体验打破信息壁垒,带动更多同龄人加入献血队伍。
环顾现场前辈数十年的坚守,方宇畅表示,年轻一代必将接过爱心接力棒,用热血、创新方式与长久陪伴,让这份生命事业成为穿越时光的承诺。
“这份荣誉是对无数志愿者的褒奖,更是社会对爱心的致敬。”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王航感慨万千。从第一次踏上献血车,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6年。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微霜,他累计献血150余次,从全血到成分血,每一次伸出手臂都是对生命的致敬。关爱白血病患儿的经历、朋友患血液病的遭遇,让他深知热血对他人生命的意义。期间虽有家人担忧、朋友不解,但他始终坚信:“如果我们都不献血,哪天家人需要用血,花钱也买不到。”26年来,他见证着无偿献血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参与。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会继续走在献血路上,鼓励更多人加入,让无偿献血成为城市文明最美的风景。
“能分享献血与志愿心路,我既亲切又感动。”无偿献血促进奖个人奖代表夏龙须来自闵行区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保科,受身边医护人员影响,他常制作小发明助力工作,部分成果也应用于献血屋。
18岁时,在护士的鼓励下,他第一次献血,如今已累计献血131400ml,350张献血证串起他的生活轨迹。同时,他坚持在献血屋做宣传招募志愿者20年,每天服务至深夜,双休日从不间断,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0小时,见证了献血服务的信息化升级。
从18岁到40岁,献血与志愿服务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表示,未来会继续坚守,期待更多人加入,让红色爱心纽带连接更多生命希望。
上海每年有约4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上海市献血条例》正式实施。27年来,上海扎实推进血源募集与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全面建立无偿献血制度,不断完善血液管理法规制度和血站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据悉,上海每年有约4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2024年全血及红细胞类制品入库量达44.7万余人份,单采血小板入库量首次突破10万人份,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位献血者用热血书写的生命奇迹。
根据相关规定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报尽报、应奖尽奖”原则,上海共有9427位无偿献血者志愿者和16家单位荣获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各类奖项。获奖代表树立了好榜样,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无偿献血是重要民生工作,大会号召社会各界携手献血,传递生命希望。
自8月起,上海已为3000余位获奖者发放关爱奖励。无偿献血者可关注“上海献血”微信公众号查询获奖情况,未领取奖励者可前往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领取。
经地方推荐、部门审核、社会公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决定对2022-2023年度突出贡献者表彰:鲍济定等408人获“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阿志习等2932人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艾龙滨等1852人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安林等3843人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陈薇等387人获“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华东师范大学校医院等16家单位、孙华等6人获“无偿献血促进奖”。
为提升服务水平,上海推进“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开发线上办理小程序,制作宣传视频普及政策。目前已形成“医院直免为主,小程序办理为辅,邮寄和现场办理为补”的格局,献血者可在医院出院时直接减免费用,也可通过全国电子献血证小程序或“上海献血”微信服务号办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