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牵手“小先生”行走一江一河,上海市团校深化为党育人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近日,由上海市团校携手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和平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学院等共同协办的“大先生牵手小先生,行走一江一河”上海青少年红色文化宣讲颁奖展示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是上海市团校推动“校社联动”红色育人模式走深走实的关键一环。自2025年6月启动以来,上海市团校、上海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学院,系统策划并组织了覆盖全市16区的青少年红色宣讲活动,充分激活“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的育人功能。上海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学院充分发挥其在少先队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设和课程研发方面的核心优势,为活动的导师培训、实践指导与成果评估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了活动的高质量推进。经全市16个区广泛遴选推荐,120余部作品入围,20强选手在总决选舞台上展示风采。
在活动的重要环节——“青少年红色宣讲微论坛”上,来自沪上高校、科研院所、资深媒体的五位专家围绕“如何让红色宣讲更贴近青少年”“苏州河文化带的育人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从传播方式、内容创新、实践路径等角度为青少年红色教育建言献策,并为“小先生”们的现场表现进行专业点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周建勇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严明纪律规矩,坚持人民至上,不懈奋斗以及牺牲精神,是“红色基因”的内涵,并强调,善于讲好的故事、挖掘生动的史料以及借用先进的技术,推动红色精神实现从“入耳”到“入心”的价值内化。这一过程与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历史教学问题》期刊(CSSCI扩展版)副主编李月琴提出的“行走一江一河”实践高度契合。李月琴认为,实现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的构建,关键在于以“用脚走”让历史在现场“活”起来,以“用心想”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连接,并最终以“用脑连”理解古今脉络。两位专家共同揭示,只有为青少年搭建起这样一座“体验的桥梁”,才能使宏大的红色基因与历史叙事,真正转化为他们可感知、可共鸣的“我们的故事”,最终让光辉的过去照亮未来。
对于“苏州河文化带的育人价值”,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CSSCI)期刊编辑、教育学博士穆树航将活动内核精妙地概括为:以“牵手”缔结代际传承的纽带,以“江河”涵养文明品格的底蕴,以“行走”激活内化于心的信念。他强调,正是通过这三者的交融,青少年才能完成从认知到认同的飞跃,将脚下的一江一河,内化为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红色IP的打造上,“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上海支部生活执行主编周文菁从产品化路径出发,提出通过设计“小沪蝶”等亲和力形象、开发年轻态内容产品、嵌入高频生活场景等具体举措,让红色文化实现从单向传播到沉浸体验的转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当代青年研究》(CSSCI扩展版)责任编辑方帅进一步从机制层面指出,需要构建“红色基因开源平台”,通过标准化素材包、创作激励机制和线上线下联动,将红色IP转化为Z世代主动参与和传播的“社交货币”。这一路径需要具象化的产品承载,更需要构建可持续的共创生态,从而实现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深化。
经选拔,十名“苏河小先生”脱颖而出,他们以独特的少年视角和青春语言,结合四行仓库、邮政博物馆等城市地标现场,将书本历史转化为生动的身边故事,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上海篇章的使命担当。
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创新载体,上海市团校不仅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封闭课堂向开放城市的空间转向,更构建了一个集历史性、实践性、主体性于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上海方案”。未来,上海市团校将继续深化这一育人模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在“大先生”与“小先生”的牵手之间,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让思政教育绽放实践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