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身“讲解员”、发布重磅行业白皮书……上海海洋大学这样深化产学研
2025-1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当水产专业学生和教授走出校园,来到市民聚集的商圈,会有哪些奇妙火花?在为期5天的2025年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期间,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业学生化身“讲解员”,用专业知识向市民讲解蟹与蚌类手工艺品背后的科技与价值;学校联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发布《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为河蟹产业提供科学指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 学生当“讲解员” ○ 

手工艺品里藏着水产的科技与温度

在位于蟠龙新天地蟹市集的展台前,一个“科技蟹”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研三渔业发展专业的吕伙红拿着由同学创意制作的“科技蟹”摆件向参观者讲解,“按下这个开关,蟹就能动起来,这是蟹与科技的碰撞。”她介绍道,因为蟹壳容易受损,会采用专门处理方式,刚蒸好的螃蟹吃完后,用工具小心拨开蟹壳,再拼接粘连,最后结合科技元件让它“活”起来。

除了会“动”的“科技蟹”,展台上的鱼骨艺术品、三角帆蚌工艺品也吸引着众人目光。面对市民的疑问,吕伙红笑着说道,水产专业学生不仅会做科研,而且懂得如何变废为宝,用鱼、蟹的剩余部分做环保艺术品,既科普水产知识,也传递环保理念。谈及三角帆蚌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吕伙红说,“我们会在蚌一岁左右插入展示牌,等膜包裹住牌子后,就会呈现出目前展示的样子。我们已研发出白、金、紫三种颜色的珍珠,这些手链、戒指都是我们科研之余自学设计DIY的。”

 ○ 白皮书发布 ○ 

勾勒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新蓝图

上海海洋大学学子们在市集上的讲解科普,与学校在产业研究领域的深度探索一脉相承。在昨日的活动中,《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

白皮书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产业区域变化,2018—2024年河蟹产业重心向东北方向小幅偏移,原因是辽宁河蟹产业市场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及养殖环境改善。黑龙江河蟹产量从2018年的7152吨增长至2024年的19387吨,增长率达171%。即便如此,长三角仍是河蟹产业重镇,占据全国产量一半以上。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专家王成辉告诉记者,受全球变暖影响,长三角高温天气逐年增加,会导致河蟹育肥困难、上市延后,长此以往将加速“南蟹北养”,黄河流域养殖带将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形成产业互补。

白皮书对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其中提出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加强核心科技和前沿技术研究,打造创新型示范区。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海洋⼤学⽔产与⽣命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中华绒螯蟹等养殖对象的良种选育、高质量苗种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从学生在市集的讲解科普,到白皮书的产业规划,上海海洋大学正以“实践+科研”双轮驱动,推动河蟹产业发展和蟹文化的传播,让水产领域的价值在更多维度得以展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