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邀约项目《未来·观》收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以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VR续写一段“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与未来对话、与公众共创,作为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邀约项目,《未来·观》2025上海展11月16日在上海滨港商业中心曜时空影乐园收官。
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新文旅时代,这场链接数字文化共创、探究数字消费研究、集聚数字创意人的数字创意展《未来·观》历时近一个月,以AI驱动装置、脑机接口交互、大空间VR等前沿技术为载体,探索让优秀创意展不只是安放在美术馆。
《未来·观》(The Future to See Future)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主办,鼓励青年用创意科技和数字艺术赋能美好世界。每届展览,都伴随并反映数字创意发展最前沿,创作形态不断丰富,创意也日趋先锋。来自英国的《大脑里的宇宙》脑机接口作品,不仅实现了观众脑波数据共创,也将发展成为一项未来社会情绪实验项目。西安美术学院阎晓宇带来的《元·古城》VR作品,以立体像素风格演绎平遥古城晋商文化,融合艺术与虚拟现实科技,构建沉浸式元宇宙游览空间。游览者佩戴VR设备与NPC互动对话,体验晋商文化魅力,生动再现古城繁华景象,以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本地作者创作的《张园》MR作品,既用虚拟现实技术记录历史,又鼓励原住民上传自己的数字影像作品,聚合成集体记忆平台……
同时,近年流行的大空间VR作品也加入此次展览,集聚一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项目,包括《敦煌:沙海谜窟》和《浪浪山小妖怪妖你同行XR》等,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与未来的交融共振。
展览还同步举办《未来·观》2025数字创意人大会,开设“VR新秀汇”“触摸未来”“创意叙事”三场专业分享会。来自中外的数字创意人齐聚一堂,分享创作经验、探讨行业趋势,更针对各国高校数字创意相关专业教育提出建设性建议,为行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注入思想活力。
《未来·观》2025上海展还特别设置了体验效果问卷调研,让公众在欣赏的同时,参与点评和建议,成为新的“共创者”。结果显示,学习和体验新科技是公众首选目的,其次是娱乐放松和社交团建。在内容类别方面,科幻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体验高居公众最喜爱的体验类别之首。在内容创制质量方面,尤其是大空间VR领域,调研显示,公众需求已从“基础技术”向“交互优化”和“审美体验”过渡,这种迭代需求将直接影响并推动内容创制质量的提升,形成“内容引领技术、创意赋能体验”的正向循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