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治|“五方协同”把好事办到居民心坎上
2025-1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无卫生设施改造是解决市民群众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有效举措,也是城市更新急需解决的民生短板。记者从闵行区房屋管理局获悉,闵行区因地制宜确定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做到“一楼一策”、逐户明确,全力推动项目实施,实现了辖区内“拎马桶”清零。近日,记者来到马桥镇和浦锦街道,进行了回访。

  创立“五方协同”工作机制,支持率高达100%  

马桥老镇,地处老俞塘河与北沙港两河汇合处,始建于明末清初。时光荏苒,马桥老镇早已发生了巨变,仍保留原貌的唯有一条老东街。时至今日,站在北沙港大石桥上,可以将整条老东街的风貌尽收眼底,这里虽然不再有当年的繁华商市,但一栋栋老房子依旧在默默地诉说着老镇往事。

据闵行区马桥镇社会工作办公室(房管)条线负责人朱丹华介绍,在如今这条长约50米的老街上,总共有32户——12户私房,20户公房,建成于1920年至1960年之间。在去年的走访排摸中,他们发现,20户公房中卫生设施不全,还存在拎马桶现象,改造需求极为迫切。

要改得好,先得摸得清。改造工作一开始,马桥镇就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带着工具、记着本子,挨家挨户对老街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从斑驳的墙面到堵塞的下水道,从老旧的卫生设施到杂乱的公共角落,工作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中,管线问题较多,尤其是在房屋本体、卫生设施、排水系统、公共环境四大方面。于是,我们会同区房屋管理局,针对性制定整体修缮方案,重点聚焦房屋防漏、消防升级、卫生设施入户、地下管网更新及环境综合提升。”朱丹华说。

随后,记者来到其中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布局为前店后宅,此次的一体式独立卫生设施被巧妙地镶嵌在小店的一个角落,里面除了抽水马桶外,还有一个洗手池,将如厕和用水问题一并解决了。

今年68岁的住户祁恩庆告诉记者,自己是在1999年搬来这里的,拎了整整25年的马桶,苦不堪言。“刚听到有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是既期盼,又担心——我家的杂物特别多,要排管道,就得把它们一一搬开,我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后来,当我看到方案后,立刻打消了所有顾虑,我完全不用自己动手,政府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

原来,此次马桥镇创新建立了“五方协同”工作机制,以房管部门为指导、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纽带、居民和租户为主体,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工程始终。在方案设计阶段,“五方”主体就坐在一起,围绕大家最关心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施工时间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方案前后历经了4次修改、完善,最终方案公示时,赢得了居民和租户的一致认可,支持率高达100%,让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成为顺应民心、符合民意、贴近民需的暖心工程。

“之前不太好意思请别人来我家做客——客人需要跑到外面的公厕上厕所,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自从去年年底家里有了抽水马桶后,我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也渐渐多了起来。”祁恩庆补充道,“大家来做客的时候都觉得,整条街的样貌也变得更加整洁美观了。”

朱丹华表示,此次老东街综合修缮改造工程,一是居住功能得到了补齐:通过卫生设施改造,彻底终结了“拎马桶”时代;二是外观立面得到了更新:屋面修缮和外立面粉刷,解决了漏水和美观问题;三是基础设施完成了提升:完成路面翻新、雨污水分流管道铺设和架空线整理,提升了片区防汛排水能力和环境秩序;四是公共空间得到了美化:实施公厕改造、优化环境绿化,使整个街区面貌焕然一新。“针对老街窄巷施工难题,我们还创新采用‘人工+小微机械’组合施工模式,既保证工程进度,又将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工程实施期间,累计铺设雨污管道160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系统化改造,在今年汛期成功经受住考验,未发生一起积水和污水冒溢事件。”

记者注意到,在老街的东侧,有一幅新绘的壁画,再现了马桥老镇的布局,原来,这是特地根据老居民们的回忆所设计的,让此次的工程,不仅增添了便利,也留住了乡愁。

马桥镇老东街的综合修缮改造,是一次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工程不仅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居住痛点,更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了社区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参与感,让更多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办好一串实事”  

“这次改造,一口气解决了我们全家多年来‘如厕难’‘洗澡难’的‘老大难’问题,真是太感谢了!”75岁的祁广侠激动地说。

上世纪90年代,祁广侠一家五口来到塘口村,一住就是30多年,如今已经三代同堂。此次新装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位于一楼客厅的一侧,采用一体式设计,兼具实用与美观。祁广侠告诉记者,之前一家老小都是去外面上厕所、靠烧热水用浴盆洗澡的,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在冬天,年龄尚小的孙子孙女很容易感冒。自去年年底,这个“急难愁盼”被彻底解决后,幸福感大大提升。

塘口村位于闵行区浦锦街道的西北地区,因位于周浦塘与黄浦江的交汇口而得名,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今,村里大多数的房子都有七八十年的房龄,此次浦锦街道“拎马桶”改造工作自2024年11月底正式启动,在1个月内完成了塘口村,以及不远处芦胜村里总共22户的改造工作。

浦锦街道房屋管理所工作人员潘文浩告诉记者,街道是在2019年,根据《闵行区老旧住房改造“2+2”行动方案》,在区房屋管理局的牵头下,对塘口村和芦胜村进行改造的。“当时主要是针对房屋漏水、墙面破损、道路不平、室内缺少卫生设施等问题开展老街旧住房改造项目。部分房屋因为纳管的问题,室内无法增设卫生设施,仅有公厕覆盖,没有彻底解决室内缺少卫生设施问题,所以后来就联系到房屋的产权方:闵房集团进行第二轮改造。在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下,组建了由房管所专管员、村民小组长、法律顾问、调解专员参与的工作小组,一次次与居民沟通协商,最终做到了卫生设施的全覆盖。”

上海闵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应急维修部负责人徐俊杰表示,要改,就要改到居民满意;要建,就要建得实用贴心。为实现“全覆盖、无遗漏”的工作目标,闵房集团会同区房屋管理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塘口村和芦胜村,逐户走访排查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的居住情况,详细记录每一户的房型结构、居住需求等情况。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的住户担心在套内增加卫生设施后会影响原本的居住面积,有的住户套内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无法安装卫生设施。“为了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我们会同区房屋管理局,经过多轮现场勘察、反复修改方案,最终决定舍弃 ‘一刀切’的常规模式,推行‘一户一方案’的个性化设计。针对19户具备纳管条件的房屋,精准规划卫生间位置,让居民彻底告别 ‘如厕难’,用上了干净、便捷的独用室内厕所;而对于3户因周边不具备纳管条件的房屋,我们联合属地村委会,对周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摸,一次次与居民沟通协商,最终在征得居民同意后,在屋外的合适位置为这3户居民搭建了户外独立卫生间。”

据介绍,在推进独立卫生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不少家庭反映不仅需要厕所,还希望能解决“洗澡难”的问题,祁广侠一家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区房屋管理局、浦锦街道两级通力协作、同向发力,在解决独立卫生设施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形成了“1+1+1”效应——让“如厕+洗澡”的需求得到一次性满足,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部分房屋存在屋面漏水等问题时也一并进行了维修处置。

随后,记者来到芦胜村,实地走访了那3个被搭建在户外的独立卫生间。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见,每个卫生间都配备了一个蹲式马桶和一个洗手池,干净整洁。此外,为了确保私密性,还都装上了门锁,钥匙已经送到了住户的手中,用精准的举措、贴心的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得更实、更细。

记者了解到,浦锦街道“拎马桶”改造工作告一段落后,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将塘口村和芦胜村列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塘口村已经完成施工,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道路整洁、绿化优美、设施完善”的和美乡村格局。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办好一串实事”,改造工程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