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治|一扇新门里的幸福 百年老弄堂迎来“从里到外”新生
2025-11-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最近,六十六岁的张自妹家里多了一扇新门。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崭新的卫生间——瓷砖泛着光,抽水马桶洁白锃亮。原先,那个五六户合用的卫生间里,浴缸占去大半空间,墙皮剥落,老鼠蟑螂四处窜,“连草纸都没地方放。”如今这个独立空间,是她晚年生活里最珍贵的礼物。

去年,位于愚园路1407弄的延陵邨小区改造工程宣布完成。原本,长宁区原剩2处共6户无卫生设施(拎马桶)住房。这个拥有4幢新式里弄建筑、97户居民的老小区,在长宁区房管局的系统性改造下,不仅彻

底告别了部分居民依赖马桶和倒粪站解决卫生问题的历史,更通过整体修缮,实现了居住环境“从里到外”的全面提升。

从“方便”之难到方便之变,卫生间里的民生温度

下午3点,六十六岁的张自妹在延陵邨二楼的阳台上晒太阳。谈到家中的新变化,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旁边的卫生间现在是她家“套内”,虽然面积小了一半,但老人家格外珍惜。

“现在随时随地可以上厕所,随时随地可以洗澡。”她感慨,“以前你汗流浃背回来想洗个澡,要等到里面有人洗好了,才能慢慢洗。”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五六户合用的卫生间里,浴缸占去大半空间,墙皮剥落,老鼠蟑螂四处窜。冬天洗澡要咬牙扛住刺骨寒冷,夜里内急要摸黑下楼倒马桶。

谈及过往如厕的难处,张自妹的眼神黯淡下来,思绪飘回到了母亲尚在的岁月。“最让我着急的,是我妈妈。”她叹了口气。老人家年迈体弱,常常半夜内急,却等不起,也摸黑下不了那几步楼梯。无奈之下,家里只能备上一个马桶,就放在卧室的角落里。夜深人静时,母亲摸索着起身的窸窣声,和那令人心酸的声音,曾是张自妹无数个夜晚的记忆。“那是真正的苦不堪言。”

2014年的改造工程让这片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换了新样子。张自妹是楼里最早同意的住户之一,完工后邻居们都来参观,看着瓷砖、马桶、洗面台一应俱全。“他们一进来一看,都说‘好好好’。”她言语里满是自豪。

如今张自妹把对生活的热爱都倾注在打理公共环境上,她在花坛种满鲜花,把公用厨房擦得锃亮。

“螺蛳壳里做道场”,破解老房如厕难题

延陵邨始建于上世纪,房屋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906平方米。改造前,小区内卫生设施状况复杂。尤其是最后一幢的38号、44号、50号3户居民,长期以来属于无卫生设施房屋,日常生活极为不便。2024年初,除这3户居民外,其余94户居民也仅拥有50个卫生间,基本处于两户合用的状态。

长宁区房管局修缮科科长朱黎明告诉记者,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长宁区房管局在制定改造方案时,坚持以点带面、系统改造,在重点攻坚无卫生设施房屋的同时,同步推进其余三幢直管公房的合用卫生间改造。

针对最棘手的3户无卫生设施难题,创新采用了“抽户改造”方案。通过抽取同幢由新长宁集团绿化公司承租的一套18平方米公房(原为绿化作业料具间),将其改造为三间独立的卫生设施用房,精准分配给这三户居民。同时,相关部门也妥善协调,将置换出的江苏路285弄房屋安置给绿化公司作为新的料具间,确保了公共服务的延续。

然而,老问题刚解,新“疙瘩”又生。当三户居民终于告别了手提马桶的历史,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微妙情绪,开始在前三排的楼房里悄然蔓延。这里的94户居民,仍要两两合用着50个卫生间。“他们都有了独立卫生间,那我们怎么办?”这朴素的疑问,成了横在旧改面前一道更复杂的考题。

“新式里弄的居民居住面积普遍较小,我们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长宁区房管局朱黎明介绍,对于小区内占大多数的合用卫生间改造,按照“不扩建、不抽户、不过渡、不打破原有公有住房租赁关系”和“公房承租人自愿协商一致”的“四不一自愿”原则推进。

最终,经过细致排摸与充分沟通,延陵邨原有的50个共用卫生间中,最终有8间因空间条件允许且住户意见统一,被成功分割改造为独用卫生间;另有26间在住户一致同意下,进行了设施设备的彻底翻新提升。

内外兼修,老旧小区焕发新颜

目前,延陵邨室外公共区域改造也已完成。内部道路翻新、架空线归集整理以及标志着旧时代卫生方式的倒粪站拆除工程宣告着新生活的来临。

“屋里头清爽了,外面更要清清爽爽。”张自妹看着小区的新面貌,言语间透着她的洁净观,“你想想,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回来一看到处都邋里邋遢,心里头一下就败了兴致,只觉得沮丧。”

她甚至打了个有趣的比方:“我们这洋房,看着一个门洞一户人家,就像一栋小别墅。不管里面住着几家人,进出都是这一个门面。门面不干净,里头装修得再好,也像蓬头垢面穿了一件新衣裳。”

回想起改造前朋友来访时的诧异——“你们卫生间怎么黑不溜秋的?”——她无奈地笑了,那时几家人各有私心,谁也不愿牵头出钱改造。如今,借着政府的东风,里外焕然一新,她种花的热情也彻底迸发出来。“我自己多买些花苗,”她笑着说,“大家看着都舒服,我心里更舒服。”

通过精细化施工与全流程管理,小区内昔日破损的路面将变得平整畅通,杂乱的“空中蜘蛛网”将被规整消除,落后的卫生设施将被彻底移除。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补齐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民生设施短板,更从安全与美观两个维度,全面优化了社区的整体环境。

延陵邨的蜕变,是长宁区在城市更新中关注民生细节、提升居住品质的一个缩影。一个更宜居、更安居的美好家园,正在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弄堂里逐步成为现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