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琐碎的社区痛点转化为制度化解决方案,这些年轻人在社区治理中发出青年之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11月21日,“社区故事 基层声音”上海社区工作者季度学习分享会(第三片区第四场,总第12期)在黄浦区政务服务中心顺利召开。活动由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来自黄浦、普陀、虹口、宝山、青浦、奉贤区等第三片区的12名社区工作者齐聚“零距离家园”工程发源地,以案例分享传经验、以论坛研讨谋思路、以联盟搭建聚合力,其中黄浦青年社工牵头破题、主动作为,尽显基层治理中的青年担当,联动各区社工共奏治理“协奏曲”。

○ 案例互鉴,各区标杆引领多元实践 ○
在案例分享环节,6名青年社区工作者聚焦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微更新”和“商居融合”两个热点议题展开陈述,展现新时代社区工作成效。
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永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燕以党建引领为内核,组建弄堂治理委员会,深化“弄事弄商、弄事弄议、弄事弄管、弄事弄办”机制。打造“学习+便民+议事”多功能自治空间—“永德小屋”,聚焦各类民生实事,改善人居环境,走出老旧里弄小区治理新路径。
宝山区大场镇金地艺境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霞践行“三圈融合”治理理念,以“兿起来”志愿服务队为骨干,充分运用“社区参与式微更新六步工作法”,引导居民全程参与社区老旧公共空间的协商、设计与改造。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创造者”,亲手将“问题角落”重塑为活力的“治理枢纽”。
青浦区朱家角镇滨湖居民区党支部委员、社区工作者王琳以“微更新”为抓手,精准对接居民对社区空间的需求,对小区原有舞蹈室进行升级改造,用丰富的文体活动凝聚人心、传递温情,让社区空间焕然一新,搭建起邻里间的情感桥梁,让温暖在滨湖社区流动。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西凌新村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晶推动党建引领居民区“三驾马车”聚合力,组建“西凌荟治商居联盟”,形成《商居联盟守则》,完善多元主体协商决策机制,着眼“关系重建”与“价值共生”,探索形成了“党建聚力、软硬皆优、多方汇能、共治共享”的西凌街区治理模式。
普陀区长征镇“征传”书记工作室带教书记刘晓慧面对小区居民楼与沿街商铺共用排污管道易堵塞这一城市治理“硬骨头”,创新搭建“围墙内外”多元主体议事协商平台,将对立诉求转化为共建共识,依托党建引领“多格合一”机制,协同多方力量,成功推动问题解决。
奉贤区柘林镇胡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曹蕾探索形成“美丽约定”积分制工作法,通过“三步走”,第一步,明确约定内容,形成积分体系;第二步,规范约定执行,激发治理活力;第三步,强化执约保障,守护治理长效。同时,依托商居协商议事、互动交流平台,推动居民与商户“双向奔赴”。
○ 锚定治理新方向,青年论坛共话方案 ○
在青年社工微论坛环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姝磊与6名青年社区工作者聚焦“青年社工参与社区治理”这一议题,重点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居民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力量,进一步提升居委会组织动员能力。
宝山区吴淞街道海江新村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干家瑶有效挖掘居民需求,组建“智慧妈妈读书会”这一提供情感支持、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在团队建设上,建立项目专班、邀请育儿专家;在内容上,设计分阶段共读的书单;在形式上,打通了线上线下,推动打造一个充满书香氛围、家庭关系和谐、居民积极参与的智慧型社区。
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白玉新村第一居委会社区工作者 刘靖琪面对和畅公寓公租房小区面临的治理难题,创新“青年主导”模式。组建治理委员会,针对社区热点问题召开多方沟通协调会。以趣缘为纽带,孵化十大俱乐部,鼓励居民策划“微市集”。依托青年夜校平台,举办脱口秀等活动,形成“居民带资源、活力促社区”循环。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大兴居委会社区工作者梅修作为95后青年社工,秉持“以责任之心,行服务之事”的服务理念,发掘长者经验价值与青少年活力价值,实现“老有所为、幼有所长”;通过代际互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增强社区凝聚力;引导各类人群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奉贤区南桥镇金悦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李娇阳融入广场舞阿姨群体,将其转化为“护楼队+文艺团”双功能组织,既解决楼道环境治理痛点,又搭建群众参与平台;主动走出办公室转换视角,主动贴近群众语言,强化认同、主动激发社群自主活力,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共创”。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恒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奕辰推动辖区内8支文化团队从“文化活动载体”成长为“社区服务主力军”。依托团队力量,逐渐形成“以文化聚人气,以人气促服务”的温暖氛围。打造自治项目“童乐益家”小小规划师计划,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社区微改造、文化活动策划,引导居民从“小家”走向“大家”。
青浦区白鹤镇新江居民区党总支委员、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于静萱打造标杆团队,通过舞蹈队等优秀典型示范,引导文艺团队建立“三自”机制,实现从“兴趣圈”到“治理圈”的转身;结合线上互动,建立常态化、朋友圈式的沟通渠道;搭建资源平台,链接表演机会与硬件支持,激发团队内生动力,使其从文化参与者升级为家园共建者。
活动现场,第三片区联合成立“第三片区青年社工联盟”,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搭建跨区交流协作平台,为首批12位联盟成员颁发徽章,青年社工作为核心力量,将依托联盟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组织动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加速成长为基层治理“中坚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