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播撒在“北非花园”!85后援摩医生七百日夜守护母婴,筑牢中摩生命之桥
2025-11-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在地中海的风与撒哈拉的沙之间,一位中国女医生用听诊器叩响生命回音。近日,第196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治医师王珏结束两年的医疗援助,载誉返沪。两年前,这位85后青年医生跨越重洋,奔赴摩洛哥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700多个日夜坚守中,以仁心仁术守护北非母婴安康,用青春谱写中摩友谊动人篇章。

  ◇  扎根北非医院,与死神赛跑护母婴平安  ◇  

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地处北非腹地,距摩洛哥首都拉巴特165公里,是该地区唯一公立医院,也是我国援助摩洛哥的首家医院,肩负周边约70万人口医疗保障重任。当地生育率居高不下,医院产科年均分娩量近6000人次,分娩相关手术成为中国援摩医疗队员核心工作,连轴转更是王珏的工作常态。

“值班时24小时几乎穿梭在产房、待产室、分娩室、手术室之间,日均接诊患者及孕产妇约40人次。”王珏介绍,当地医疗条件简陋远超预期,孕妇鲜有常规产前检查,糖尿病、子痫前期、瘢痕子宫、胎位异常、贫血等并发症频发,不少产妇直至危急时刻才紧急送医。更棘手的是,医院血源紧张、辅助检查有限、手术器械与药品匮乏,产后大出血成为当地产妇死亡首要原因。

援摩期间,王珏多次直面生死考验,成功处置子宫破裂、子痫、失血性休克等多类高危危重产科病例。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27岁二胎产妇顺产时险些子宫破裂、出血不止,情况危急。“检查发现子宫破损严重,不及时手术将当场危及生命。”当时医院仅她一名产科主力医生,国内常见多团队协作无法实现,她一边紧急协调调运血液,一边快速推进手术。幸运的是当日血源充足,历经一个多小时紧张抢救,产妇最终脱离危险。“那次抢救既觉幸运,更真切感受到不放弃的力量。”

针对死胎引产仅靠单一药物、失败即需剖宫产的困境,王珏引入国内成熟的“中孕期导尿管球囊引产术”。无昂贵设备支撑,仅凭一根导管,便成功为瘢痕子宫死胎患者规避手术创伤。当地医生曾质疑“出事你能负责吗”,助产士每小时一通电话预警“疑似子宫破裂”,她顶着压力坚持尝试,最终患者顺利分娩。“少开一刀,或许就能为她留住下一次生育的机会。”

  ◇  跨越文化差异,用技术传承筑牢医疗防线  ◇  

初到摩洛哥,王珏除面对医疗资源短缺,还需攻克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难题。出国前,她抓紧时间系统学习当地主要语言法语,“起初与患者沟通只能靠手势搭配简单法语,好在部分医学专业词汇法语与英语相近可辅助理解,磨合两个月后逐步顺畅。”

援摩期间,王珏始终以包容心态融入当地,救治患者的同时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她日常向当地助产士讲解产程处理要点,推行预防性促宫缩药物规范化使用、强化产后探查等措施,助力当地医疗团队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推动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王珏还带教当地助产士实习生,通过临床实操演示,帮她们规范操作流程、纠正一些不科学诊疗习惯。

当地新生儿及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国内,不少患儿因医疗条件有限错失救治机会。一次,32周孕妇因胎心异常需紧急处置,王珏评估后认为胎儿具备存活可能,但当地新生儿科夜间无医生,无法提供后续救治。“我提议写转诊单送往上级医院,患者却无力承担救护车费用,只能信任地说‘医生,你安排吧,我们都听你的’。”最终,王珏顺利为患者实施手术,新生儿出生后状态良好,守住生命希望。“患者的信任是最大动力,即便条件艰苦,也不能辜负这份托付。”

  ◇  跨越山海,用医术浇筑友谊之桥  ◇  

摩洛哥是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北非国家,中摩友谊源远流长。1963年,我国首次向非洲派遣医疗队,拉开援非医疗序幕;1975年起,上海市承接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任务,一代代医者接力奔赴北非,传递中国温暖。截至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已有24名医生远赴多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开展医疗支援,王珏正是其中一员。

在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王珏与当地医护人员逐渐形成默契,合作愈发顺畅。“起初会因诊疗理念差异产生分歧,磨合后大家均朝着‘救死扶伤’目标努力,越来越多重症孕产妇在共同协作下平安过关。”当地患者淳朴友善,虽语言不通,感恩表达却格外真挚——以拥抱传递敬意,紧紧相拥诉说感激。“他们不善言辞,却能用肢体语言传递信任与认可,每到这时都觉得所有付出皆有价值。”

在王珏眼中,两年援摩生涯不仅是奉献,更多是收获。不仅自身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更深刻领悟援非医疗的意义。“国内多数危重病例可提前预防,当地却需直面各类突发状况,书本上的病例尽数亲身经历,应急能力与心理素质得到极大锤炼。这段经历会始终影响我的从医之路,让我更懂医者的责任与担当。”王珏说。

如今,王珏已载誉归来,中国援摩医疗的接力棒仍在接续传递。一批又一批中国医者带着先进诊疗技术与暖心服务,扎根非洲大地,以仁心医术救治患者,浇筑中非友谊桥梁,彰显中国大国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