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步重绘百年航运图,他们为学校献上一份特殊的“青春档案”

上海海事大学第二十五届集体舞大赛决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当饰演王伯群老校长的同学在台上喊出‘忠信笃敬’的校训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不只是表演,还是我们海大人自己的故事。”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周子樱看完集体舞大赛后有感而发。
近日,上海海事大学第二十五届集体舞大赛决赛现场,持续三小时的赛事以大礼堂为舞台,将116年校史浓缩成十个剧目,为学校献上一份特殊的“青春档案”。
斩获一等奖的商船学院作品《溯航》以“心向蔚蓝”为主线,串联起从1909年船政科设立到“育明”轮远航的时代画卷。当饰演当代船员的演员在“育明”轮笛声中齐声说出“报告船长,全船备航完毕”时,台下商船学院的师生自发跟喊“准备启航”。这种台上台下的默契,让《溯航》的结尾超越了表演,成为一场集体宣誓。
“为了编出三分钟的开场舞,我们团队共阅读校史资料十余次。”商船学院舞队领队姚欣悦介绍,舞剧开篇,陈嘉震老校长与学子推演航线,复现一代代海事人的筑基岁月。中段以音乐剧形式,老校长唱响与航运的不解之缘,舞者从少数增至多数,象征海事人的汇聚传承。
交通运输学院的《浪送索玛香》作品以大山学子视角、用艺术化手法描绘了青年学子循着火种般的海之召唤告别乡土、追梦报国的动人故事。编舞特意融合了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与海上摇摆舞的上身姿态,表现主人公“从山到海”的地理跨越与精神成长。
主演、2023级国航专业学生李佳璇为了精准演绎,在排练前期做了大量功课。她不仅深入研习了相关少数民族舞蹈,更主动前往校史馆查阅早期校友的文献资料。“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作品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理解。”李佳璇分享道。
值得一提的是,“先研究后创作”的模式在本届大赛中成为常态。校史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统计,赛事筹备两个月间,学生参观量同比增长30%,查阅最多的不是老照片,而是课程表、实验报告等教学档案。“他们要的不是噱头,而是真实的历史细节。”校史馆讲解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24级学生舒虹淋说。
参观带来的体悟,也促成了校史叙事从“知晓”到“共鸣”的转变。通过反复观摩实物档案,学生开始主动挖掘史料背后的人物与故事。他们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他们为何而做”与“何以能够做到”。这种从史实认知到精神认同的深化,让舞台上的演绎不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基于深刻理解的情感对话。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