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音属于民族,属于时代”,上音用《长城谣》纪念周小燕
2025-11-2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站在长城上,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到中国的变化,我就想到这么多为今天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78岁高龄的“中国之莺”周小燕登上八达岭长城时再次演唱了《长城谣》。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爱国歌曲《长城谣》首唱88周年和周小燕逝世9周年。为此,上海音乐学院发行了《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追忆纪念。周老师的学生、上音院长廖昌永也在老师的故乡武汉东湖畔,深情唱响《教我如何不想她》。

周小燕是驰名海内外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歌唱”、什么是人民艺术家的崇高使命。1937年,正值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长城谣》,这首歌曲由年仅20岁的周小燕首唱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经典爱国歌曲。

88年后,上音和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双方合作品牌“上音”正式出版发行《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廖昌永表示,发行这套周小燕演唱的包含爱国歌曲、传统民歌、外国名曲等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正是我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与决心”,“这些历史的声音承载了一代艺术家对音乐的执着、对民族的深情以及对时代的回应”。

在11月22日于武汉东湖苍柏园举行的《长城谣》黑胶唱片发布会暨东湖庭院音乐会上,廖昌永于夜色中的东湖畔深情唱起《教我如何不想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住长江头》等经典艺术歌曲,与声乐歌剧系学生张功浩、冯浩然、范雪妍、乌列热等一起,在这片周小燕魂牵梦绕的故土,用歌声追思恩师的音容风范。

据了解,这套历史录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专辑是对周小燕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音档案的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高保真修复。全部录音资料均来源于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项目的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并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进行资料整理,同时完成声音修复工作。这些声音档案跨度从1948年至1962年之间,共计40首代表性作品。

弥足珍贵的是,其中包含从未面世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均来自馆藏发现的开盘旧带,包括《思乡》《西北农民歌唱毛主席》《苗家之歌》《百灵鸟双双地飞》《秋收山歌》、保加利亚歌曲《每日每夜想念你》、意大利歌曲《吻》等7首作品,在录音之后均未正式出版。本专辑作为周小燕所有出版物中收集最为完整、梳理最为系统、修复最为精良的历史文献,为研究周小燕声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专辑所收最早的录音是1948年5月26日周小燕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长城谣》。当时,结束十年欧洲求学生涯的周小燕甫归上海不久。这一版本的《长城谣》伴奏用钢琴与小提琴的伴奏组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诗意美感,进一步升华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专辑的最后一轨录音则是1995年她在八达岭长城时再次演唱的《长城谣》。专辑以《长城谣》为名,既是对周小燕艺术生命青春起点的致敬,更因这首歌曲贯穿其一生的爱国情怀,串联起她从“青春歌手”到“民族声乐先驱”的艺术轨迹,以表后辈铭记的拳拳之心。

专辑收录的曲目,涵盖了抗战救亡歌曲、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民歌,以及以民歌元素为核心的革命题材歌曲、新创作作品和电影插曲等多元类型,完整展现周小燕从青年至中年的演唱风格演变、声乐理念实践,以及与时代同频的艺术选择。这些录音不仅是她个人艺术生涯的缩影,更是中国近现代声乐史的鲜活史料。她曾说:“我的声音属于民族,属于时代。”这句话正是本专辑的精神内核。

周小燕不仅是歌唱家,还是音乐教育家,为新中国培养出了大量的声乐人才,她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她认为:“不应该把‘字正腔圆’理解为歌唱者的奋斗目标,而是所应该做到的起码要求。因为‘正’和‘圆’还只是‘形式美’,它们都还不是类似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涉及风骨、气质,内在精神之类的美学要求……”这些录音都极好地佐证了周小燕对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思考与亲身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