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赛博养娃存钱记,年轻人沉迷当“云爸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奶粉罐1罐220元,尿不湿178元……在计算器上算出养孩子的今日总额,然而,这不是某个新生儿的父母的账单,而是线上年轻人流行的“模拟养娃”。“假装养娃,认真存钱”,正在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热衷的新式理财哲学。把每天的“育儿支出”变成定期定额的储蓄,让存钱变得更轻松也更可持续。
攒钱新办法,“云养育”成流行
“跟着我云养娃,攒钱大法!”11月17日,27岁的小月在自己的账号上更新“云养娃攒钱第十三次”,在帖子里,她精心计算宝宝需要的物件,比如半背衣2件、纱巾1条等,总计花了580元。从8月份第一次更新开始,她的评论区有许多网友都在追更,在下面留言:“我会每一笔、一分不少地存,直到孩子二十岁!”
模拟养娃攒钱法,正成为互联网中流行的新一类存钱妙方。所谓模拟养娃攒钱,是假装自己是在养娃、养宠物猫甚至是虚拟角色的情境下,根据“娃”的需要,支付养“娃”的一定费用,但实际上是将钱存起来。
在小红书上,“假装养娃存钱”标签下已有1.5万条讨论帖,从为虚拟婴儿购置衣物,到为宠物购买玩具,甚至是给国产动画《大耳朵图图》里的主角胡图图准备餐点,年轻人以“养育”为名存钱,“云养”的对象越来越多样,存钱的项目也愈发丰富。
无声“轻”模拟,储蓄变为游戏
“我在社交平台上打卡,再存钱到自己的账户。”今年三月,19岁的林米“云养”上了虚拟角色“飞鼠”。每天,当她关注的博主发布今日“飞鼠”的养育金额后,她便将对应的钱存进自己的电子账户里。比如11月20日的一期,博主发布喂给飞鼠的五种食物类型,林米将购买“帕尔马火腿”所花费的9.9元存入到账户。
在网络平台上,许多年轻人会关注督促个人打卡的模拟养娃博主,或自己私下进行打卡。“我是真的在养猫,每花一份钱,就会再存一份钱。”27岁的常耕表示。在养真猫的同时,她还假装自己养了只“赛博小猫”,每天花给家中小猫的钱,也会幕布App上记录一份,“汤罐”“虫瘿果”“提摩西草”……零碎的数值,凑成一笔笔整额,已坚持一百四十余天。

常耕每日打卡。
除了个人打卡,也有平台推出“模拟养娃”剧本。在支付宝小荷包上,“模拟养娃攒钱”系列有超20万人跟。给孩子看病租“蓝光仪”、买“小鸭子包屁衣”,每一日解锁一个场景故事,“云父母”们经历从孩子降生到他逐渐成长的过程,用户只需“打卡”“转账”,就能够完成快速的储蓄流程。

支付宝小荷包的模拟养娃攒钱记。网络截图
转变消费习惯,“假”养娃真成长
从没有意识到养成习惯,许多年轻人第一次通过“模拟养娃”存到钱。大三学生易骋每次存钱,总是过几天就忘记坚持,但九月初起,她发现了“模拟养娃存钱法”,于是试着跟着打卡平台上的模拟养育存钱法:“一开始是怀孕篇,后来再跟到婴儿篇,高的话每天存200元,有时候也只存个十几元左右。”几个月下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去转账,“打卡的方式挺新颖的,因为有故事性,每天都像在过剧情,比较容易坚持。”她说。
在存钱的过程里,年轻人通过和“娃”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改善自己的消费习惯。“其实我之前存钱真的很没毅力,计划定好,但总想着要喝奶茶、吃网红店。”21岁的吴雯表示。正好,她刷到网上这种存钱法,觉得很有意思,加之她很喜欢虚拟角色“乌萨奇”,便自己开了一个账号,每天想象和“乌萨奇”的日常故事并打卡,结果实验结果出乎她预料:“每次想冲一些店时,就会下意识觉得‘乌萨奇’蹲在我口袋,提醒我‘别乱花钱,给我买小鱼干’,消费冲动没那么厉害了。”
“暑假的时候,我非常想买一套480元的衣服,当时存到1300元左右,一想到如果提出钱来,飞鼠剩的钱就不过千了,我就克制住。”林米也回忆。之前,几乎每个月她都会超支消费,但跟随“模拟养娃”后,平时想消费,她都会转头一想,“不能动飞鼠宝宝吃大米饭的钱”。
耕耘有收获,监督促成自觉
当消费这件事多出第三方,年轻人们从以自我为主的视角中抽离出来,思考自己消费的必要性。“你存钱后打卡发到网上,很有督促的作用。”00后小芸表示。在手机上进行数字消费,很容易没有节制。然而一旦进入相应的“养娃”的情境中,并有同伴互相监督打卡,攒钱这件事不知不觉会变得更自觉。
在林米跟着打卡的模拟养娃存钱的博主的帖子下,每个评论区都有人在积极分享自己的选择,“给宝宝吃五花肉”“小猪多吃”,时间长了,许多人都彼此熟悉。博主更新到第二百天时,还写了长长的感想,盘点和感谢每个“养娃人”。正是这种友好的社交氛围,让林米不知不觉“养娃”这么久:“博主她会监督我们的存钱状况,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原因。”
“现在我攒的金额已够了,下个月就去看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今年,每天跟着“云养”经典国产动画里的角色胡图图的博主打卡,26岁的小胡存下7000余元,眼下早已达成目标,新的一年,她打算继续:“从十二月底,我将开始另外一轮的打卡。”几个月下来,林米存款也达到1780元,对这笔难得的备用金,她思考用途:“我打算囤着,给爸爸妈妈买礼物用。”
坚持看个人,存钱须有余力
意外的是,“模拟养娃”让不少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养育压力”。小胡表示,通过记账,她发现“自己花费得挺多”,尽管养育只是一次模拟,但她仍感受到养育的辛苦:“存钱下来,我也共情到当妈妈的人了,也会思考以后真的有小孩,该怎么面对。”对一些参与者来说,“模拟养娃”不仅是存钱方式,更像是一种情境体验,让他们意识到养育的琐碎与心力消耗。新手妈妈小月在平台上发布的“假装养育账单”,其实就是她真实的育儿花费。“我想让年轻人知道养育要花多少心力。”她说。她记得,在她的评论区里,有好几个大学生惊讶于养娃的费用。年轻人们也更能理解父母平日的辛劳。

小胡打卡了314天。
不过,这样对标真实养育的存钱法,也劝退了一些年轻人。林米坦言:“养一个虚拟的宝宝一天根本花不了多少钱,但真正的‘养育’不一样。”不少博主为了让大家容易跟上,会把每日花费控制在百元以内。但网络平台上像小月一样对标真实消费的博主,有时会让参与者感到压力倍增,甚至造成与真实财务能力脱节的压力和焦虑。
“当天已经花了不少钱,还要再存一笔,就会很焦虑。”易骋表示。后来,她决定按照个人实际财务情况而定是否存钱:“虽然这种存钱方式不错,但长期理财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存钱方法,坚持与否、是否调节靠个人决定。“我感觉模拟养娃的方法,对存钱有一定用处,但作用并不是真的很大。”22岁的大学生祈彦也表示。每次看到小红书有博主发这种帖子,她都会跟着帖子存一点钱,但从不会特意打卡,她存钱数额目前停留在八十余元。
是成长预演,关注现实联结
“这种存钱方法是虚拟的,对年轻人来讲没有心理负担,此外,这一代年轻人熟悉网络,天然能接受游戏化的理财方式。”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崔丽丽表示。在她看来,模拟养娃存钱法的受欢迎是有原因的,除了储蓄带来的正常收益以外,它有趣味性,给予人情绪价值,并能成为社交互动中的一种“货币”。
不过,仅靠新鲜感难以维持长期参与,现实中的资金需求也可能导致计划中断。为此,她建议,可以在养娃存钱的设计中加入相应机制,持续给予参与者坚持的动力:“比如可以借鉴游戏类产品的设计方式,为他们提供阶段性的成就感,甚至将虚拟成就延伸至现实生活,通过实体奖励或仪式感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
而在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海燕看来,年轻人进行“模拟养娃”来存钱的方式,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能自觉为未来做经济准备,而非依赖父母或消极应对,主动规划、自主选择并承担成长的责任,体现了青年人一定的责任意识。这类虚拟养育,可看作一种责任意识的学习过程,或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自我管理方式。但她同时也表示,参与者应注意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投入虚拟关系,而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发展真实、有温度的人际联结。“虚拟的责任终究不能和现实的责任画等号。”她强调,“人只有在现实的关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责任担当与个人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