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就位,“国优计划”43所名校毕业生为基础教育注入拔尖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陈鹏 曾玉竹/文 受访者/图
筑教育强国之基,拓未来教育新路。作为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43所试点高校、29所教育实践合作中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以及1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等11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工作交流。截至目前,全国累计1.5万余名优秀学生报名“国优计划”,从中择优选拔了3660名乐教适教的理工科背景学生进行系统培养。首批已有近200名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首批遴选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试点承担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进行培养,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
去年,第二批试点新增13所高校,包括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2所香港地区高校,进一步扩大计划覆盖面和影响力。各校通过培养“国优生”,为基础教育注入拔尖力量、夯实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两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以“以拔尖育拔尖”的特色育人理念和创新实践进行探索,率先成立交大教育学院,由校长丁奎岭任名誉院长,举全校之力创办新型教师教育,并全程参与“国优计划”方案制定和策略实施。交大首创“3+3+X”培养模式,即:“教育学院+学科学院+实践基地”三方贯通,“教育学导师、学科导师和实践导师”三导师团队合力指导;“X”则是校内外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大中学联动、校内外协同、科研赋能育人,包括布局青少年STEM教育和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师教育。目前,交大“国优计划”已有2024届、2025届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基础教育从教率达80%,多数在全国重点中学就业。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江帆表示,上海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高水平输出,将“国优计划”纳入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提供保障。在沪试点高校积极作为,已形成一批特色培养路径与协同机制,成效初步显现。下一步,上海将持续支持高校将“国优计划”打造为教师教育的标杆项目,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秀师资。
会上,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市七宝中学作交流发言。工作交流会还围绕“国优计划”研究生选拔与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课程建设、教育实践实施及从教激励政策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达成诸多共识,也提出很多问题和建议,为共同推动“国优计划”走深走实贡献宝贵智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陈鹏 曾玉竹/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