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为父母守护钱袋子,也在温暖心窝子
2025-11-24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管压岁钱啊?”很多人儿时常会这样问,期待着财务独立的那一天。随着时代变迁,角色发生了互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管起了父母的“钱袋子”,他们成为父母的“财务参谋”,以此回馈父母。

数字时代,年轻人变成了父母的向导。年轻人积极地给父母报兴趣班、教他们玩转短视频平台,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为丰盈。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的财务关系也变得相对简单,很多年轻人开始介入父母的理财,帮助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有网友留言:以前觉得孝顺是多打电话,现在发现帮他们把养老钱规划好,让他们不用为钱发愁,也是实实在在的孝顺。

老年人的理财观相对谨慎,习惯把“养老钱”放银行,需要打开更多的理财空间。运用好理财专业知识,传递新的理财观念,年轻人有能力帮助父母增长财富,缓解养老焦虑。

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瞬间变得很激进。这时更需要后辈帮助他们筑起财务安全的“防火墙”,以免受骗。

这个过程中,父母最需要打破的就是“外人可能是专家,孩子永远是孩子”的观念壁垒,而子女最需要的则是以足够的耐心和用心,来获取父母的信任。

因此为父母理财的过程,也是两代人交流观念、稳固信任、传递温情的过程。不得不承认,财务很多时候是维护感情的纽带之一。当代年轻人追求独立生活,父母辈往往也不在乎靠孩子养老,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难免会拉远彼此的距离,通过理财来加深家庭羁绊,不失为一个办法。

一位从事“养老行业”的专家曾打过一个比方,“有时候老年人跟小孩子一样,是需要培养和沟通的。”无论年轻时受过怎样的教育,当人老了,自然而然会担心身体虚弱、害怕孤独、变得固执等等,因此养老不仅仅是赡养老人,也可以是“培养”老人。

尤其当父母还只是“低龄老人”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理财观、消费观,更有利于追求优质的老龄生活,并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在“小红书”#重养父母一遍#的话题下,就有很多财务代际协作的沟通技巧和温暖案例。例如一位年轻人在与父母充分沟通后,形成了两代人特殊的协作模式:资金仍在父母账户,孩子制订详细理财计划后,由父母自主判断执行。这样既尊重了长辈的意愿,也拓宽了理财路径。

当然也有因为理财亏损引起家庭纠纷的例子,有网友就因为过分激进而导致亏损,但事后充分听取了父母的建议,重新调整理财方案并达成和解。帮助父母理财就是寻找两代人在财务上的最大公约数,而这常常也是情感和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其实对父母而言,比起理财的收益率,他们也许更在乎孩子的关心、认同和陪伴。

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互通、凝聚共识的过程,在帮助父母打理“钱袋子”的同时,也在消除分歧、弥合代际鸿沟,用关怀和陪伴温暖他们的“心窝子”。就像儿时他们牵着我们的小手,一步步带我们走上人生路,如今我们也要牵好他们的手,稳稳地走上养老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