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根基,老西门少年在街巷里上了一堂“大思政课”
2025-11-24 青年

同学们现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当老城厢的砖瓦遇见少年的奇思妙想,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市第十中学举行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环城寻门记·西门少年说”项目活动上,来自多所学校的青少年展示了一场基于社区街巷的“大思政课”成果。

少年们的脚步穿梭于文庙、龙门邨,将一幅承载着历史与烟火的“西门地图”徐徐展开,暖场视频《少年路声未了》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在“研学成果分享”环节,来自第十中学、梅溪小学、大同初级中学和敬业初级中学的学生代表,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的发现。第十中学的学子费诗蓝、张腾扬聚焦“文庙寻根”,探寻文化根基;梅溪小学的宋天爱用英文流利讲述徐光启的故事,让本土科学家的智慧“出海”;大同初级的学子王安祺以多语种介绍老城厢,成为传播文脉的“小使者”;敬业初级中学的徐熙妍则另辟蹊径,推荐起承载城市记忆的特色店铺,为老城厢的“烟火气”代言。

现场,同学们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City Walk——情景剧《环城寻“门”记》将大家带入了沉浸式探秘之旅。剧中,同学们在文庙外广场用沪语讨论历史,在为外国友人指路时自信切换英语,详细介绍龙门邨“万国建筑博览”般的建筑风格与文庙的千年沧桑,生动展现了老西门作为“活的建筑博物馆”的独特魅力。“这部情景剧来源于我们在老西门研学时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让更多人了解龙门邨,加深对老西门的认识。”上海市第十中学八年级学生黄佑文说。

在核心环节“圆桌共话:四门焕新”中,来自蓬莱路第二小学、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第十中学、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的五位学生代表化身社区“创意总监”,围绕“城门(历史)、福门(民生)、龙门(成长)、心门(共融)”四大维度,为老城厢更新献计献策。从用AR技术让古城墙“开口讲故事”,到将废弃角落变成社区花园;从设计西门主题文创,到策划促进代际共融的“小小主理人”,少年们的“金点子”既天马行空又贴近生活,展现了深厚的社区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讨论‘福门’时,有位同学提议把废弃的角落变成社区小花园,我觉得这个想法太棒了!这样我们放学后就有更多地方玩耍,爷爷奶奶也能在那里散步聊天。还有同学说要设计西门主题的文具,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老西门的故事。”通过这次活动,蓬莱路二小的黄裕乔同学发现,原来小朋友也能为社区做这么多事情。“以前总觉得建设社区是大人的事,现在我知道了,只要用心观察、大胆想象,我们也能让家园变得更美好。”黄裕乔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让小伙伴们可以想出更多“金点子”。

“学校注重通过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跨文化学习的项目,培养学生注重传统文化、发展国际视野。”上海市第十中学德育主任陈杰介绍说,此次学校联合街道开展该项目,就是要让同学们更沉浸地体验老城厢的深厚文化,通过多语种讲述,让学生当好海派文化的宣讲者,讲好黄浦故事、上海故事。同时,也以此打通校家社协同育人,依托社区资源,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次活动让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潘燕兵很有感触,她表示,从“寻门者”到“讲述者”,再到“共建者”,同学们的表现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最生动的体现,“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整个老西门打造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成长课堂’,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探索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深浸润、共见证、齐赓续,不仅做西门故事的倾听者,更要做西门未来的创造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