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渔阳里星火,聆听青春与信仰的回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今年一本讲述中国共青团诞生历程的新书《从渔阳里出发》一上架便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冰心散文奖得主陈晨23日做客“静安讲坛”,带领读者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渔阳里,聆听百年前热血青年的青春之歌。
◇ 为读者理解共青团历史提供新视角 ◇
记者了解到,《从渔阳里出发》是一部聚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以1920年聚集在上海渔阳里的一批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和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事件为核心,生动呈现了百年前青年们为寻找救亡图存道路而奋斗的壮阔画卷。
《从渔阳里出发》的作者陈晨不是党史专家,这种身份的不同,恰恰给《从渔阳里出发》带来了诸多新意。
谈及创作初衷,陈晨说这本书源于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的“红色起点”写作项目,其负责撰写上海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主题。在上海党史研究室老师协助下,她收集了海量资料,包括资料汇编、后人访谈等,并多次前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历经数次修改,为8位先辈撰写人物小传,详细描绘他们在渔阳里的活动、前往莫斯科留学的艰难历程以及后续人生归宿,使历史人物与事件更加鲜活生动,也体现了作者在与青年学生互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表达。
《从渔阳里出发》一出版即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该书为读者理解和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一个新视角。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本书里都有生动的体现。
◇ 捕捉历史的细节,感知历史的温度 ◇
众所周知,渔阳里有新老两条弄堂。陈晨告诉读者,新旧渔阳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历史上都有着自己重要的坐标——相距不足百米的两条弄堂,老渔阳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连接新老渔阳里的“共产主义通道”,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早期的传播与革命实践。
《从渔阳里出发》对于人物的描述是细腻的,为了写这本书,陈晨不仅无数次实地探访渔阳里,还查阅大量史料,在文献中捕捉历史的细节,感知历史的温度。
在讲座中,陈晨向读者讲述了她所理解的8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的人生轨迹。包括为理想立誓“等到大家有饭吃再回家”的俞秀松;以极致专注完成经典译作,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出身富裕捐出6000大洋留学经费支持革命的金家凤;“带着药罐”坚持斗争,30岁从容就义的叶天底,他们以热血与生命展现青年担当……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人和事,在陈晨的叙述中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8个青年团发起人中给陈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俞秀松。陈晨说,俞秀松的故事其实很丰富,也很有意思。“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陈晨说,“以前我也碰到过有读者问我,俞秀松参与很多我党早期党团的筹建,为什么一大的时候他没有参加。其实那个时候,俞秀松是在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他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去参加国际性的会议。”
◇ 以创新形式吸引青年人学习红色历史 ◇
讲座引起了青年读者的广泛共鸣。对于读者有关像渔阳里这样的红色教育基地,如何以创新的形式吸引现代的青年去学习红色文化的提问,陈晨说,在她看来关键在于“让历史与当代对话”。她认为,百年前那群青年在迷茫中探索、在失败中坚守的精神,正是今天青年在面对时代课题时珍贵的精神资源。渔阳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坐标。
“虽然这些先辈已经离开我们那么久,但是我们现在在不断回望当中,他们这种精神依然对我们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励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交给当代青年的一个课题。”陈晨表示。
“静安讲坛”由静安区图书馆与静安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上海乃至全国的作家、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名人做客,打造静安以文会友、互相交流的平台,为静安带来更多优雅的书卷气息和诗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