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打造中国经济学科的顶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当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也迎来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刚刚过去的周末两天,以“经韬济世·求实革新”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第十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相继举行,回望复旦经院自1985年恢复建院以来的辉煌历程,更擘画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宏伟蓝图。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介绍,经济学院恢复建院的四十年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同行。从蒋学模、张薰华等老一辈先生为国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到新时代以张军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发出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强音,复旦经院人始终瞄准国家发展最前沿。他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更加长远谋划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学科的主峰;二是更加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经世济民”的大师与大才;三是更加高水平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在世界舞台赢得更广泛的话语权。
复旦经院的辉煌,离不开一代代先贤大师的奠基与开拓。为致敬他们的智慧与风骨,大会举行了“大师鸿儒墙”揭幕仪式。这面由8115班级校友众筹捐建、承载着经院血脉与记忆的实体墙已矗立于学院新大楼,其线上数字版本也同步启用。
四十年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始终将学术理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培养了一大批知行合一的杰出人才。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分享了真知灼见,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作为“老朋友”,分享他对经济学研究的三点体会。他强调,经济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并非拍脑袋的产物,复旦经院等学术重镇严谨的理论推演为一线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他勉励学子:要有穿透现象洞悉本质的能力,不满足于热点表面的解读;要有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格局,基于中国国情总结规律;要有知行合一“经世济民”的担当,将所学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复旦能量。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回忆20世纪80年代在复旦求教蒋学模、洪远朋等先生的经历,盛赞复旦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方向上,不仅是国内顶尖,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领头羊”。“经济学研究如果少了思想只有技术,那是没有灵魂的。”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林毅夫则从大历史观出发,指出4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复旦恢复建院是极其明智的决策。“所谓一流学科,是一个学院能够引领该学科的理论新思潮;所谓一流大学,就是拥有几个能引领世界理论新思潮学院的大学。”他表示,期盼复旦经院拥有一流的办公条件、师资和学生后,能抓住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遇,继续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的理论新思潮。
多位杰出校友也相继登台分享,深情回忆求学时光,每一个故事都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缩影。著名经济学家、1952级校友吴敬琏通过视频发来祝贺。他特别提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蓝图。他寄语经院同仁,经济学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要研究如何遵循经济规律来实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高质量发展。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1977级校友朱民的发言亦是感人至深。他回忆起1982年那个阴冷的冬天推开经济系木门的瞬间,感叹“复旦经院给了我人生第一桶金”。这桶金不仅是知识,更是方法论和家国情怀。他特别提到,退休后是恩师张薰华鼓励他“你也能做研究”,让他重拾勇气投身碳中和、AI等前沿领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