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一半以上来自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485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一半以上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这是记者从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自由贸易区研究会共同承办的贯彻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论坛上获悉的。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彦峰在论坛上透露,10多年来,上海始终牢记嘱托,推出一批基础性、开放性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海关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流动自由的监管模式,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等一批改革创新成功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临港新片区以5个重要制度为根本遵循,构建形成了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485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一半以上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
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拓展和产业发展,围绕制度型开放和产业链创新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以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推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2013版190条缩减到27条,率先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国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础性模板。世界级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既接海港也邻空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列世界第二、第三。通过一批全国首创性制度成果,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集聚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航运服务能级大幅提升。区内现集聚海事服务、船舶管理、海事仲裁、航运金融等企业1000多家,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比例已从5年前12.6%提升至18.6%。
陈彦峰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在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激发科技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的竞争力。临港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开办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及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研发平台,设立运营规模达200亿元临港科创母基金。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将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断加大全球优秀人才的集聚力度。
自贸区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力量的积极参与。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从指标体系设计依据及内容、指数编制方法、指数度量国际对标测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关于自贸试验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团队自主开发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绩效评估系统,是一款集数据、采集多维度绩效评估指数化分析于一体的软件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深度数据分析和国际对标研究,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进程进行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
据介绍,长期以来,上海财经大学紧扣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并积极服务上海及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发展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指出,上海财经大学牵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研究会,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关键议题,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她希望上海自贸区研究会能够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以更高站位谋划研究,以更实成果支撑决策,以更宽视野推动交流,凝聚协同研究合力,以学术之力服务大局,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之问,努力建设成为自贸试验区领域的重要学术高地和决策咨询标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