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让红色资源“触手可及”
2025-11-25 青年

新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数字技术为钥匙,打开了红色记忆传承的新大门。受访者供图

新渔阳里6号,这座矗立在申城街巷的百年建筑,藏着中国青年运动的初心密码——中国共青团从这里起源,这里镌刻着俞秀松等革命先辈的青春足迹,承载着跨越百年的团史记忆。曾经,馆中的文物史料多以玻璃展柜陈列、文字展板解说的静态形式呈现,观众只能“远观”历史轮廓,难触其中温度;如今,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赋能让这里迎来全新蜕变,全息影像穿越时空、AR技术激活百年文物、线上展厅联通四海,一系列创新实践让百年红色资源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真正实现红色记忆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的跨越,让百年革命精神以鲜活模样走进大众心间,尤其成为青年汲取信仰力量的重要阵地。

青年报记者 冷梅

让红色记忆从“静态陈列”到“可感可触”

“让每一段红色记忆都能被触摸,让每一个革命故事都能被看见”,是新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数字化实践的核心方向。依托全息影像、AR技术、融媒体载体等前沿手段,纪念馆对俞秀松烈士相关红色资源进行全方位数字化重构,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互动体验感的红色场景,让百年往事不再停留在文字与图片中。

外国语学社是新渔阳里红色历史的“核心坐标”,百年前,俞秀松正是在这里召集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为青年运动播下火种。为让这段历史“活”起来,纪念馆借助全息数字影像与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以史料为依据,精准复刻了学社内的生动场景。观众站在全息设备前,仿佛瞬间穿越到百年前的革命现场,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见证者”,直观感受先辈们以青春热血追寻真理的赤诚,深刻理解外国语学社作为“革命人才摇篮”的重要意义。

为适配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纪念馆打破传统传播边界,推出多款融媒体产品,让红色故事“因人而异”地传递。《秀松长青》融媒体读本便是典型代表,它不仅收录了与俞秀松相关的珍贵历史插图、文献摘录,更在关键内容节点嵌入专属二维码——读者翻阅到俞秀松离家求学、组织青年运动等章节时,扫码即可观看沙画视频,用艺术化表达让红色故事更具感染力,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与视听需求。

为让红色资源实现集中管理、便捷获取,纪念馆以AR技术为核心,搭建了一体化内容整合体系,让各类红色内容“触手可及”。一方面,开发“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新渔阳里多媒体视频”数字播放平台,整合三大类核心内容:纪念馆原创舞台剧视频,再现俞秀松组织青年运动、参与根据地建设的关键片段;“馆长说”系列视频,由馆长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俞秀松革命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俞敏老师(俞秀松烈士后代)讲述的特色视频,以亲人视角还原烈士鲜为人知的往事,让红色故事更具温度。观众无论在馆内参观,还是在线上浏览,只需扫描专属AR码,就能一键获取这些内容,随时随地聆听红色故事。

此外,纪念馆还联合红专委、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通过AR技术制作纪录片《东西南北人:俞秀松的故事》。创作过程中,三方共同把控历史史实准确性与视频制作质量,通过场景重现、动态叙事的方式,完整呈现俞秀松的人生轨迹,进一步丰富了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表达形式,让烈士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大众。

让红色体验从“单向参观”到“精准适配”

传统场馆“走一圈、看一遍”的单向参观模式,难以满足观众深度了解红色历史的需求,尤其难以吸引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对此,新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重构场馆服务模式,通过“定制化互动+动态化更新”,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精准化、暖心化”服务,让红色教育真正与观众需求同频共振。扫码“AR互动”功能是场馆服务升级的核心举措,贯穿观众参观全程。在馆内参观时,观众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触发专属互动内容:在俞秀松用过的文具展品前扫码,可观看这段文具背后“以笔为刃、传播真理”的小故事动画;在历史场景复原区扫码,能参与“寻找革命信物”互动小游戏——根据提示找到场景中的传单、书籍等“信物”,就能解锁对应的革命故事,在趣味体验中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为让红色故事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时代活力,纪念馆建立了AR互动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结合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补充革命人物历程中的细节内容,让故事更完整;围绕“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重要纪念日,推出主题化互动模块,如“五四”期间上线“青春向党”互动环节,引导青年观众思考先辈与当代青年的使命联结;同时,定期收集观众反馈,优化互动形式与操作流程,让老年观众操作更便捷、青年观众体验更有趣,真正实现“不同观众,各有所得”。

让红色基因从“场馆之内”到“四海之广”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应局限于场馆的物理边界。新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线上展厅矩阵建设+跨域场馆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传播网络,让革命精神、百年团史的红色记忆,跨越山海、触达四海。

自2021年起,纪念馆聚焦“让红色历史随时随地可感可知”,持续丰富线上展览矩阵,形成网页版与元宇宙版双线并行的格局,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让云端观展成为常态。

网页版展厅侧重“内容深度呈现”,贴合观众“沉浸式研读”的需求。推出的《青春之歌唱响百年——纪念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百年》线上展厅,首次融入展品3D建模、书籍虚拟翻页功能,观众可在线“翻阅”馆内珍藏的革命书籍,放大查看文物细节;制作的《初心凝聚在申城,共青火炬耀青春》线上展,以出版物为核心展品,将每本出版物逐页扫描,还原真实翻书体验,搭配配套解说视频,让观众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完整研读展品全貌,深入了解背后的红色故事。

元宇宙展厅则主打“沉浸感漫游”,精准契合青年群体的体验习惯。2023年推出的“青春力量,时代榜样——纪念《中国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元宇宙特展,将不同时期的《中国青年》杂志封面,以艺术化手法重构为画作,打造出半真实的虚拟观展场景。2024年推出的《青春飞扬,梦想起航》线上展厅,更创新加入10秒开篇小动画,以生动画面快速引导观众代入历史场景,成为线上展厅的标志性亮点。截至目前,《中国青年》元宇宙特展累计观看量超10万人次,“青春力量,时代榜样”特展观看量突破20万,真正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持续化、裂变式传播。

青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群体,纪念馆以线上展厅为基础,延伸开发贴合青年习惯的数字化互动内容,让红色故事“听得见、玩得懂、传得广”。在有声传播方面,纪念馆打造“渔阳里有声阅读”栏目,推出沪语版与普通话版双版本。同时,围绕馆内重点特展展品,推出故事化音频。在场景化互动方面,所有内容均紧扣历史背景,杜绝脱离史实的娱乐化设计,实现“玩中学、学中悟”。

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活化,从场馆之内到云端之上,从单一传播到跨域联动,新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以数字技术为钥匙,打开了红色记忆传承的新大门。这些实践既守住了红色历史的真实性、严肃性,又赋予了红色资源新时代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活力,让百年团史记忆真正“触手可及”。未来,纪念馆将持续深化数字化探索实践,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续写革命先辈的青春华章。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