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合并”20年,“交医模式”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高水平医学院
2025-11-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新近揭晓,网友热议“交大院士墙”不够用。实际上,上海交大医学院两院院士已有19人。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宣布,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后,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融合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0年来,这场合并实践,通过医工交叉深度融合,书写下1+1>2的发展传奇。

持续擦亮交大医学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将综合性大学建设与高水平医学教育发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国际高等教育的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许多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都有高水平的医学院,而许多优秀的医学院也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强强合并”以来,我们坚持用足、用好“部市共建”的体制优势,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争取多方面支持,赢得发展空间。

教育部在“985”和“211”工程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要支持;上海市保持对医学院的投入体制不变,配套支持及投入力度稳步增长,加强“医学院—医院—地区”协同机制,支持医学院加快推进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国家卫健委对医学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给予重要支持和指导。多方共建的体制支撑与保障,使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可以说,“强强合并”的二十年,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在综合性大学中建设高水平医学院的创新探索。

数据显示,通过实施“破格晋升”、“双百人”计划、“博士后激励计划”等创新机制,交大医学院正加快厚植人才优势。王振义院士2024年获得“共和国勋章”,这是上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年来,交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增长13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近十年增长6倍。目前,交大医学院共有两院院士19人,国家级人才380人(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介绍,20年来,学校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之间牢固树立一盘棋,同文化共发展的共生理念,真正把医教协同落实到医教研全面发展过程中。通过完成附属医院统一冠名管理,干部培养选拔使用一体化建设,“双百人”计划,打造附属医院高水平学科平台等集成化的改革措施,持续擦亮交大医学品牌。

加快学科深度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和医学院以“大健康”战略为抓手,加快学科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医工交叉基金”,积极促进理科、工科、农科、文科等与医学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

作为合并后医工交叉的直接受益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术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凯介绍,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术锐团队潜心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设计出搭载镍钛合金蛇形手术器械的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未来的日子,术锐医学科技也将拿出资源反哺交大的培养。”徐凯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强介绍,依托合并后的学科优势,仁济医院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实现跨越式发展,肝脏外科从13张病床的小科室,成长为拥有300张床位的国内最大肝移植中心。他回忆,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他到仁济医院组建了当时最年轻的肝脏外科,依托两校联合搭建的优势平台,2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最初的13张病床的小科室发展成如今拥有8个病区,300张床位,220余名医护人员的大科室,目前仁济肝脏外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肝移植中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合并后的优势同样凸显。20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本科招生人数从710人增至1045人,研究生招生从670人增至2300人。合并后的交大医学院不仅自身发展壮大,更成为服务区域健康的核心力量。13家附属医院拥有1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占上海总量的一半以上。

胡佳腾,是两校合并后培养的万千学子中普通而又幸运的一员。这份合并融合给予他的,从不是一条设定好的跑道,而是一片可以自由探索、大胆“突破疆界”的辽阔原野。今年,他还有幸获得“交大校长奖”。站在两校合并20周年的新起点,对于明年即将毕业的他而言,他觉得,这更是一个“再积累”的新开端。而大家的舞台,是实验室、手术台,更是健康中国的广阔天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