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上海书展现场,青年报做了一次“青年阅读微调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青年读者将“提高修养,愉悦身心”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目的。以往盛极一时的“功利性阅读”在这一代青年读者中已经没有市场,他们对人文社科艺术类图书和文学类图书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实习记者 朱彬
关注最热的点
文学+艺术
此次青年阅读抽样调查,青年报记者随机选取了上海书展现场的30名1985年之后出生的读者。既然是“随机”,那这个被抽中的读者年龄段的比例,也显示上海书展青年读者的分布。30人之中,00后有11个人,占到了36.7%。其次是95后有6个人,占到20%。85后和90后都是4人,占到13.3%。
这些青年读者平时最关注的书是人文社科艺术类图书,占到受访者的46.7%。其次是文学类图书,占到33.3%。相比之下,“和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书”只占到3.3%。“文学+艺术”显然是现在青年人关注的焦点。这一点在书展现场也得到了充分印证。比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今年书展上主推的一本《楹联类纂》就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很多青年读者的追捧。该书作者林在勇教授根据岁时、天象、治平、立身、境界等22个主题,创作佳联妙对1000副。这些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购买者基本上都是青年人。
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在书展举行的同时,他们还在举办一场“骈俪书法汇展”,同样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这次展览根据《楹联类纂》一书,邀请89位书法家来撰写了93副楹联。上海楹联学会会长徐锋将此次书法汇展比作一场“极具意趣的文化之旅”。当然,大家也都注意到这一代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阅读最多的是一些少儿类图书,占到6.7%。这些受访者大多为人父母,读少儿类图书应该与亲子阅读有关。
读得最多的书
纸质图书
此次青年报的“青年阅读微调查”的结果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比如过去人们认为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数是“读屏一代”,数字阅读肯定是首要选择。结果调查显示,30位受访者中竟然有25位表示平时阅读最多的是纸质书,占到83.3%,首选数字阅读的只有5人,占到16.7%。
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这可能与上海书展的这个环境有关。虽然近几年数字阅读在上海书展上有诸多体现,但是整个书展还是给人“书天书地”的感觉,这说明纸质书还是占了大多数。而来上海书展的人,自然是更多关注纸质书的群体。这也是受访者大多数首选纸质书的原因。
当然,一页一页看纸质书要比“刷屏”进行数字阅读慢得多。所以在回答“去年大概看了多少书”这个问题时,43.3%的受访者表示只看了11本到20本书,还有23.3%的人表示只看了5本书之内。这些都大大低于人们的意料。因为这个阅读是包括精读和泛读的。如果泛读的书也只有那么寥寥几本,那说明现在青年人阅读的水准可能存在问题。
但这也未必是全部的原因。此次“青年阅读微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包括刷屏看碎片内容和视频)在1个小时之内,36.7%的受访者每天阅读时间在1到2个小时之间。这都并不算多。主要的原因是工作生活压力大,挤占了阅读时间。读书时间少了,读书的数量自然也会相应减少。
最主要的阅读目的
提高修养、愉悦身心
但是不管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如何巨大,现在的青年人也拒绝让其影响到自己的阅读生活。或者说,因为压力大,所以更要阅读,给生活增加一些能量和光彩。所以,30位受访者中,有26位将自己的主要阅读目的锁定为“提高修养、愉悦身心”,占比高达86.7%。
这个其实和青年报记者之前的预判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记者以为,因为工作压力大,才要读那些解决工作难题的书,而且过去很多年都是功利性阅读占上风的。但是现在的结果是,只有10%的受访者把“为了工作、学习和考试”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目的。
生活不易,阅读却可以抚慰人心,这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是阅读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在书展现场记者也看到,那些工具类、专业类的书少了,文学和艺术等能够给人慰藉和疗愈的书多了。这也是书展对青年人依然保持吸引力的原因。
在众多选项之中,有一个阅读目的也是有一定的市场,那就是亲子阅读。在昨天由上海木偶剧团与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走进光影:探秘皮影戏”系列原创图画书的书展首发式上,青年报记者就遇到了一位带着儿子来看书的瞿女士。她很明确地表示,自己来书展就是为了亲子阅读。比如这个系列的图画书由《嘘——要开始了》《哦——原来如此》《哈——这么好玩》三册图画书和一套皮影材料组成,把非遗和阅读结合起来了,能够读,还能够玩。“像我们这种打工族,平时哪有时间读书?幸好有个孩子,我陪着他读书,自己也能得到满足感。”事实上,亲子阅读也是很多青年人进行阅读的一个动力,这使得他们有了自己很难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