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做好人才磁力场 做强人才生态圈

沪港台青年齐聚静安聊一聊“青年与城市”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1883

    青年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凝聚共同智慧。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在上海、香港、台湾青年眼里,上海这座城市到底有何魅力?

    昨天,由静安团区委、统战部等主办的“两岸暨香港青年齐聚静安,携手共创卓越城区”——第六届“青年与城市”海峡两岸暨香港青年交流活动在大宁功能区会客厅举行。

    交流活动中,来自沪港台的青年们参观了大宁功能区内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大宁集团,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委书记宋歌围绕“携手共建 青年发展型城区”作主旨分享,让大家了解了城市规划专家对“青年与城市”的理解。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分享对“青年与城市”的见解

    “你现在能不能听懂一点点上海话?来上海后学会的第一句上海话是什么?”“在上海有没有找到和你们家乡美食相近的味道?或者有没有找到正宗的家乡美食?”“你认为在上海的文化生活能不能满足你的兴趣爱好?或者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在就业创业时,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对城市的选择?你会不会选择以后定居上海或者向别人推荐上海?”

    发起该话题的上海学生代表是来自同济的大三学生李积晟,如今在团区委挂职的他精心设计了这些互动问题。

    李积晟介绍说,作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自己去年曾作为交换生到台湾交通大学交流一个学期。“那边的微电子半导体很先进,虽说只有一个学期,但受益匪浅。”

    青年发展型城区能够为青年提供更优质的发展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青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沪港台青年微论坛”环节,青年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分享自己对“青年与城市”的见解,大家从试着讲上海话切入,聊自己在上海吃到的地道家乡美食,从衣食住行到在上海看过的展会、歌剧,看到的科技赋予城市的魅力,再到上海的吸引因素等,热烈的交流讨论将现场氛围带动了起来。

    香港青年代表、沪港青年会项目主任甄庭轩是复旦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的研三学生,即将毕业的他准备在沪就业从事电商方向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早在2019年大二升大三的暑期,他就参与了静安的海峡两岸暨香港青年交流活动。“我记得当年我被分配到大悦城实习八周,实习的岗位是和数据分析相关的。这次在沪港青年会的群里了解到这个活动后,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今天到这里参观相当于故地重游。”

    5年前的实习交流让他对上海这座城市倍生好感,“我发现,上海的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少上海同学会趁着暑期寒假找实习工作。”

    从香港到上海读书后,他发现这座城市相较以前更创新更有活力了。他之后加入了沪港青年会,参与了很多香港同学来沪的项目,负责做设计行程,分享在上海生活的经验,曾带过18个团。

    “上海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多元化。我休息的时候喜欢去老城区Citywalk,穿梭在老弄堂,和当地的爷爷奶奶闲聊。”甄庭轩介绍说。

    启动“青年人才直荐站”

    此次活动中,启动了“青年人才直荐站”。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宁功能区作为静安区“一轴三带”发展战略“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的“南翼”核心功能区,为做好人才“磁力场”,做强人才“生态圈”,将通过“人才直荐站”,搭建更高平台,让更多有为青年脱颖而出。

    会上,静安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顾定鋆分享了几点对沪港台青年与城市的想法:一是要文化溯源,增进心灵契合,共筑精神家园。青年一代作为城市发展新生力量,更有责任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更好的城市文化与形象。二是要创新驱动,激发活力,引领发展潮流。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三个城市各有特色、充满机遇。两岸暨香港青年应勇担重任、创新实干,共同拓展全球数字经济“新蓝海”。三是要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青年之间多交流来往,才能更有认同感,也更容易凝聚共同智慧,从而在科技创新、青年创业、互联网共享等领域创造出更出彩的成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5做好人才磁力场 做强人才生态圈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4-08-20 2 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