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第一感觉是浑身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唤醒了身上的每一个沉睡或似睡似醒的细胞,从大脑到双手双脚全都活跃起来。然后感觉现在所处的环境也是比原来更澎湃、更放得开的一个环境,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在参加“积极音乐情绪力共创夏令营”时,于方渠这样表示。这个暑期,中国音乐学院一行14位学生、1名带队老师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6位师生一起来到位于上海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京沪两所高校协力用积极音乐的力量服务曹路镇社区儿童。
“咚咚咚”三声鼓点如同惊雷划破沉寂的舞台,伴随着主导者聂含聿老师“一二一起来”的呼唤,原本沉默凝重的空气变得燥热起来,徜徉在心潮澎湃的鼓点中,实践团的每一颗心彼此相连,随乐起舞,原本拘谨的同学们在悠扬的音乐中,在身体的律动下,纷纷褪去“高冷”的外衣,沉浸在欢乐之中。
结合音乐治疗、积极心理学、艺术团体辅导等理论,实践团针对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生设计出“积极音乐情绪力共创夏令营”的项目,通过积极音乐帮助社区孩子们舒缓压力、提升积极情绪、享受音乐之美及与他人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而音乐团体活动则能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增进个人表达、放松、沟通和自我认知,帮助参与者提高自信心。
为期五天的“积极音乐情绪力共创夏令营”,让青少年迎来了一场心灵与音符的奇妙邂逅。课程中,中国音乐学院实践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音乐治疗、音乐疗愈的团体辅导实践,探索建立更多具有民族特色、适合中国青少年身心特质的音乐疗愈方法,助力音乐疗愈在中国生根开花。
在面向常规组和小年龄组的青少年开展了9次音乐疗愈团体辅导后,实践团成员们发现民族音乐有着旋律清晰、易于模仿的特点。民族音乐大多曲式结构分明,歌词朗朗上口、有画面感,曲调婉转悠扬,起承转合的环节短,很适合在音乐疗愈应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夏令营中萦绕着《青春舞曲》《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瑶族舞曲》等经典民歌作为主题音乐,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方式逐步切入,带领社区孩子们创造音乐、融入音乐、共创音乐、享受音乐。活动中也设计了“画优势树”“积极回旋沟通”“积极品格—价值拍卖会”“爱的充电堡”等促进内在成长的课程内容。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周馆长表示:“音乐的天然魅力会让孩子们在音乐中产生集体观念,积极音乐情绪力这一主题的选取非常好,通过积极音乐的创设给孩子们心灵注入能量。”
实践团成员朱奕萌则表示:“这次课程了解了当下小孩子的困境,内卷状态下,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养成了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这次经历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验跟学习机会,我要了解这些小孩子的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性格,去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帮助小孩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