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城区和老居住区,杨浦一直以来都将城市更新与宜居安居深度结合。在杨浦城区建设转入存量提质的新阶段,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肩负特别的任务:让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陈颖积极推进旧房改造、住宅修缮、加装电梯等工作,助力杨浦老旧小区“面子”“里子”同步焕新,为城区面貌蝶变、居民生活跃变按下“快进键”。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将“民生洼地”建成“宜居高地”
陈颖是一名在杨浦出生、上学、工作、成家的“老杨浦”。从2004年加入房管部门从事旧房改造工作,至今已是第二十个年头。她开着车经过熟悉的杨浦大街小巷,常常回想起“小辰光”这里的模样,对比如今已变得崭新的老小区,成就感油然而生。
2005年起,陈颖和同事们承担起了成套改造任务,陆续通过改扩建、加层、抽户、拆除重建等方式,完成了65万平方米的旧住房改造,尤其是2007年成功实施了全市首个拆除重建项目佳木斯路163弄,成为全市典范。
2022年,“两旧一村”改造工作启动,面对政策更迭,她和团队成员相继完成东郸、凤南、内江大板房、凤城三村130号甲乙丙丁100%签约、100%搬迁,用不到2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区超60%的任务。
“修缮在建筑领域是个小工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个大事。”她总是跟团队成员说,老旧住房修缮的最优解题思路就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抓好每个小区的特点,为居民“量身定做”最优方案。比如,为解决原辽源花苑居民活动空间局促、缺少管理的问题,采取的方案是让三个老旧小区“破墙合体”,腾出的700平方米被打造成社区中心花园,曾被围墙阻隔的社区睦邻中心成了“家门口的会客所”。又如军地合作的邯郸路50弄项目,她要求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居民及军属的职业归属感以及小区以退休老年人为主的实际,为小区打造盾牌形状门牌,还通过新增健身步道流线、加设助老扶手等措施,打造适老健康社区。再如明丰苑项目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化改造,通过小区花园铺设透水路面,畅通微循环,解决小区“逢雨必涝”的积水问题。
以“靶向发力”实现“双向赋能”
杨浦作为老工业区,老式售后公房、早期商品房为代表的多层住宅量大面广,老年人口占比高,群众“爬楼难”问题亟须解决。而加梯作为居民自治项目,她和团队坚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通过建管并举,助力实现社区治理新格局。
从杨浦加梯工作启动伊始,她和同事就不断思考如何让有意愿加装电梯的居民尽量少走弯路。2020年,她和团队成员委托专业单位对区域内15044栋未设置电梯的多层住宅进行现场勘测和排摸,绘制形成全市首个加梯地图。同时,还制定发布了符合杨浦实际的《杨浦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实施细则》,对加梯各环节进行规范督导,为“悬空老人”解决烦心事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加梯中的各类难题,她和团队成员加强与相关单位协调配合,扫清各类“拦路虎”。
为了降低加梯成本,缩短总体工期,她还与团队以规模化推进为着力点,探索加梯从“个产到量产”的路径。2022年起,陈颖要求各街道在“美丽家园”工作开展的同时,开展加梯方案设计和居民征询。2023年9月21日,民京路838弄7号楼电梯开工,成为杨浦区首个整体加梯小区。目前,明丰苑小区也已完成整小区可加装门幢签约,有望实现整体加装。
不仅如此,她还提出通过加梯的小区环境硬改造赋能社区治理软实力同步提升。即一方面,鼓励居民成立门栋“加装电梯自治小组”,做到“楼组的事一起商量”。另一方面,要求各街道抓好验收移交工作,推动相关物业服务企业提早介入、全程参与,保障电梯后续安全平稳运行。
让陈颖感到欣慰的是,变化在悄然发生,从“要我装”到“我要装”,居民从参与中不断增强获得感。自2015年启动首台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东银茗苑小区1号楼以来,杨浦全区已累计加装电梯881台,今年计划完成300台的加装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