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石泉社区,有一所拥有优雅精致校园的学校,其美丽的景色不但成为社区的亮丽风景线、常常吸引路人驻足观赏,甚至还有人专门前来打卡留念。这所远近闻名的学校,就是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洵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朱乃楣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坚守在一个地方,坚持做好一件事,36年扎根一所学校,朱乃楣践行了“为每一个孩子寻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的初心。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打造“心中的校园”
对孩子最好的培养是审美力的培养
漫步在洵阳路小学的校园,“洵阳十景”点缀其间,一步一景,景景皆有趣。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里还是煤渣的操场和阴暗的教室走廊。
1988年,朱乃楣进入洵阳路小学工作时,地处“三湾一弄”的学校正经历五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无论是校舍设施、师资配备,还是校区生源,都是普陀区一所最为普通的公办小学。1998年初,做了10年教师的朱乃楣出任校长,带领学校走上了发展之路。
“随着学校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空间已无法满足孩子们无边无际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创意。我希望能打造一个让他们身心舒展、自由生长的空间,更希望学校空间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成就梦想的地方。”在朱乃楣看来,再优秀的设计师也没有老师了解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学生的需求,于是,她与学校“文化工作坊”的老师们一起携手开始打造“心中的校园”,创设了洵小独有的风格。
老师们自己设计文化场景、空间布局,让一砖一瓦,一墙一景,目之所及,皆是美好。“呦呦鹿鸣”“花溪叠瀑”“鱼步微澜”“露天舞台”……在美丽的“洵阳十景”中,师生变得更加知礼、优雅,朱乃楣也用含蓄而又温柔的方式,让校园景观拥有教育的力量。如今的洵阳路小学,不但有了著名的洵阳十景,有了好玩的课程,也有了不一样的师生生命状态。
创设“玩”的课程
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切的通道
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的朱乃楣,在学校里和学生们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上她笑容灿烂,但身边孩子们的脸上却满是紧张、拘谨。20多年过去了,朱乃楣依然记得当时她身边学生不敢抬头、怯生生的模样。“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当时的我只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勇敢地抬起头来,能够自信地露出笑脸。”
所有美好的理想都需要通过课程的创设得以落实与转化,朱乃楣的变革也是从学科教学改革起步的。早在1998年,在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她就主动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从分科教学开始将学法融入教学中,探索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关注年段特征,回应学生的成长需要。这一研究整整持续了十三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自2015年起,朱乃楣又从课程链上做了大结构的撬动,建构了“分科·综合”的课程新样态,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形成了“主题式-广域式-模块式”三段递进的综合课程体系。“每天上午孩子们进行分科学习,下午则开展综合活动,做各种好玩的事情,所以孩子们喜欢把下午的课程称为‘玩’的课程。”朱乃楣说,“玩”的课程凸显了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跨域融通,知识与能力的深度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可选的个性化课程,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切的通道。
“学校当然重视学业成绩,但不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人的发展,通过丰富的课程浸润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丰盈而有追求。”漫长的研究之路,朱乃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质量观、学生观,也定位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在她看来,单一的分数指标无法反映出孩子的所有,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些属于人的心灵培育的教育内涵才是最重要的,“我要把每个洵阳的孩子培养成‘幸福而有意义的普通人’,正如学校文化理念‘润泽生命 洵美且异’一般,每个孩子都能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