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视线

一言万千色,古诗“看”得见

文/记者 范彦萍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字数:2746

    《夜宿山寺》

    《静夜思》

    《凉州词·其一》

    《村居》

    《赏牡丹》

    【文/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图/受访者提供】

    当古诗词邂逅色彩,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在“诗·色”中国传统色彩研习工作坊作品展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师生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盛宴。他们巧妙地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挖掘气韵与意境,提炼出斑斓色彩,再将其融入艺术创作,让耳熟能详的诗词幻化为视觉上的享受。“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古韵色彩,以《夜宿山寺》为例,那静谧的深蓝色便是全诗的主调。学生精心提炼诗中色彩,将诗词具象化,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江娓娓道来。

    此次展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携手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共同打造,于静安雕塑公园梅园长廊展出。其间,师生作品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与青少年的驻足观赏。

    《夜宿山寺》

    来到梅园长廊,墙上展示了学生“入诗取色”的各种艺术装置、画作的照片。正在附近跳绳的一个小哥哥走近一看,缓缓吟诵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以《夜宿山寺》为例,王红江解读说,整首诗的情绪层层推进,前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夜里在高楼孤身一人的孤寂感,所以整首诗的主色调是黑夜中静谧的深蓝色。诗中李白诗兴大发,在高楼上与月亮星辰对话,情绪慢慢由孤寂转变为豪放,所以在画面中也会加有温暖的火热的颜色。木色是代表建筑物的主色调。整体色彩有参考唐代唐纹、敦煌等作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由学生的巧手绘制,将废弃的泡沫材料化为了一件绝美的蓝色基调为主的艺术装置。这幅原创画作《寂》以黑色为主色调,象征静谧夜晚,似广袤夜空包容万物,又似深沉思绪无边无际。暗绿色树影在黑色中若隐若现,是生命在寂静中的坚守,如沉默守望者,诉说岁月故事。隐约月光如轻纱,含蓄内敛,似诗人静夜幽思,给画面增添神秘氛围。此画以抽象手法将《静夜思》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沉思,唤起对故乡、过往的思念。

    《凉州词·其一》

    根据王翰的边塞诗《凉州词》中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灵感,该校学生创作了《醉沙》画作。据创作者介绍,这幅作品以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为底,以葡萄美酒的夜宴为景,描绘了一幅酒筵之上,夜光杯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将士们的欢声笑语交相辉映,又与沙场形成反差,构成了一幅破碎、悲凉而又壮美的画面。画面中颜色多沉稳,通过画面表达了将士们内心即将奔赴战场的复杂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感受这份欢乐祥和背后的悲凉与孤独。与此同时,匹配这句诗词的还有一件火烧画艺术装置。

    《村居》

    记者看到,原创画作《一滴春色》灵感源自高鼎的田园诗《村居》中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该诗作通过描绘早春二月乡村的明媚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生动场景,呈现了一幅浓丽的春色画卷。诗中流淌的嫩绿色,使人沉醉在无尽的生机之中,东风拂起溪水边的杨柳,带起孩童手中的纸鸢,引起一片欢声笑语。由此创作的画作中鲜亮浓郁的黄绿色给人春天最直观的感受。从画面看是一个低头颔首的女孩。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助理李悦透露,这整件艺术装置是由可回收材料制作的,采用了光影艺术,只有远观的时候,才能让观众“看”到女孩的视觉效果。

    《赏牡丹》

    刘禹锡的名诗《赏牡丹》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用芍药和荷花来与牡丹进行对比。芍药花妩媚但是缺少内在气质,荷花清雅却缺少情韵,由此凸显出牡丹的韵味和格调。而且“国色”非单色独唱之功,而是多色交织的通感,因此此次学生的原创作品决定以花色花形之对比来描述国色天香的感受和动人之美。

    走出学堂,走进社区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从接到创作任务到最后开展只用了短短五天时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李欣然告诉记者,这次的创作感受和以往的不同,“在过去的创作过程中,我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常常是闷头创作,觉得很孤单。这次,诗·色工作坊中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陪伴,使我感受到了独自一人时感受不到的踏实与充实。搭档倪佳蕙也给了我很多帮助,非常感谢这位温和又包容的学姐,我们在相互配合中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自身能力也有了突破,给我今后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勇气和力量。”

    在李欣然看来,传统色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研究传统色彩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色彩背后丰富的故事和情感。在这次活动后我们也想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传统色彩,以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入诗取色’的创意太酷了。”另一位学生代表王非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对古诗词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的创意之旅,“在研究传统色彩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与色彩美学的独特魅力。”

    此次,主办方以“中国古诗词中色彩的提取与实践”为主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双方学生共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李梅表示,这场特别的活动毗邻自然博物馆,吸引了青少年一同来领略古诗词之美。

    王红江介绍说,之所以举行这次作品展,是希望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同学们开动脑筋,将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进行转译,让一字一句皆可视化,并做出创新。艺术不分地域,我们跨越了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寻找艺术新的可能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视线 A04一言万千色,古诗“看”得见 文/记者 范彦萍 图/受访者提供2024-10-20 2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