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社区

打浦桥街道蒙西社区升级基层治理能力

建设“共治朋友圈”3.0版

文/杨颖

本文字数:2119

    蒙西小区仓库改造方案听证会。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老旧小区、早期商品房……打浦桥社区有着上海大部分的社区类型。近年来,街道以党建引领,开展社区治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不同的居民区基层治理样板。

    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书记尹晓芸有一个“朋友圈”,这个“朋友圈”,有社区居民,有志愿者,有外来务工者,有新就业群体……最近,尹书记的这个“朋友圈”又扩容了,一些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企业、社会公益组织也成了“朋友圈”中的一员。而随着“朋友圈”的扩大,它的功能和对社区治理的贡献也逐渐增强。

    文/杨颖

    尹晓芸和她的“朋友圈”

    很多居民区书记都有相同的烦恼:居民区直接面对的大多是老年人口。虽然很多年轻人居住在此,但他们白天忙于工作,休息日忙于孩子和家务,很少参与社区事务。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好几年前,尹晓芸就尝试通过组织亲子活动,以“一老一小”为突破口,吸引年轻居民走出家门,关心社区。渐渐地,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开始有了年轻居民。

    同时,他们关心居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者和新就业群体,这些孤身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这个“朋友圈”里,又有了他们的名字。

    尹晓芸说,居民区工作并不轰轰烈烈,但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蒙西居民区有了年轻的志愿者,很多活动,特别是节假日的活动,参与者的年龄结构有了变化,而居民区的很多倡议也得到了年轻居民的响应。

    同时,尹晓芸还将游离在小区之外的商户也纳入了她的“朋友圈”,请商户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渐渐地,商户经营者对蒙西社区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归属感。一些商户在中秋节、重阳节,还常常主动向居民区的老人赠送礼物,送上长寿面。

    “朋友圈”成了蒙西居民区党总支实现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不过,和现在的“朋友圈”相比,这样的“朋友圈”还只是1.0的初级版本。

    蒙西社区有了更大“朋友圈”

    今年国庆刚过,尹晓芸就在她的微信上发布了几篇“课程小结”:第一篇《蒙西社区第一批小园丁招募成功》,第二篇《小手拉大手,给菜园加点儿料》,第三篇《小小菜园,大大菜场》。

    这是尹晓芸最新“朋友圈”的杰作——公益组织“一小时自然”组织的少儿低碳教育实践活动。

    经过了1.0版“朋友圈”的建设,尹晓芸深切认识到,要做好社区基层治理,发挥更多人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因此,在她最新的“朋友圈”中,不但保留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居民,保留着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群体,还引进了诸如“一小时自然”这样的公益组织,和热心公益的企业,比如“链家”门店。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加入,不但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比普通居民更有经验的志愿者团队,还带来了居民区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除了公益活动资源,一些企业还向社区提供公益资金,帮助完善居民区公益设施。居民区的建设和治理,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变得更加井井有条,一些原本要寻找资源来开展的活动,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朋友圈”而更加顺利。

    提升社区治理的“朋友圈”

    社区基层治理“朋友圈”之所以能称为3.0版,不仅仅是因为规模,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型“朋友”的进入,社区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社区基层治理也更加规范。

    尹晓芸告诉记者,她一直有一个愿望,能够将小区的一条通道打通,还路于民。这个通道原本是过街楼,后来一度成为临时施工的物料仓库,工程结束后,由于无人管理,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堆场。居民提了很多次意见,因为涉及的部门多,情况比较复杂,就一直搁置下来。

    在黄浦区“零距离家园”建设中,尹晓芸重新拾起了这个议题。此时,她的“朋友圈”又发挥了作用:一位驻点的人大代表将这个议题提交给了有关部门。这次,这一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尹晓芸告诉记者,方案经过听证已经被批准,下拨的款项也已到位,这项工程本周就要动工了。

    新的“朋友”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蒙西居民区基层自治的“朋友圈”,老的“朋友”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级。最早参与居民区共治的商户经营者向文军,向街道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他长期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城·社区 A07建设“共治朋友圈”3.0版 文/杨颖2024-10-24 2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