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用学长的故事照亮自己的前路

他们访谈近300名学子总结出了复旦本科生成长成才的一套规律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2462

    一所好的大学,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进入大学,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在复旦的大学四年应怎样度过,才能收获满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代代学子能找到并走好自己的路,塑造出共同而独特的“复旦气质”?昨天下午,《追寻心中的日月光华——复旦本科生的故事》新书首发式在复旦大学举行。该书采用访谈自述形式,全景记录近300名本科生的校园故事。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那些事有关探索、成长和突破

    近300名采访对象中,既有一路开挂的学霸,也有经历困惑与低谷后逆袭成长的励志学子,既有深耕传统学科的专注者,也有跨界创新领域的探索者。他们在复旦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成长。

    如果用一句话来推荐这本书,主编、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牛新春说:“它会帮助我们更好、更勇敢地在复旦学会自我探索。”

    这是一本成人、成长、成才的故事集,也是一本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案例集。高教所青年副研究员、主持本书编撰日常工作的马莹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几个访谈故事。第一个故事在她看来就是,这名学生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复旦多元包容的培养模式相得益彰,最终结出跨学科发展的美好果实。

    这是一个从中文到AI跨学科深造的旅程。2018年,这名徐姓女生进入复旦中文系学习,四年后成为复旦计算机系的直博生。“入学后,她经过学习发现,自己对带主观色彩的论证并不是那么喜欢,反而对通识课上接触到的神经网络算法、计算机语言处理非常感兴趣。在计算机系和中文系老师的指导之下,她利用复旦全面开放的选课制度,在本科四年的时间里,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的学习方案,经过努力探索,摸到了科研的门路,毕业时候完成了从中文系到AI方向直博这样巨大的飞跃。”马莹说,这名学生将旁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总结为“放胆去学,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也是学校实施灵活选课制度并带来美好的“回响”。

    还有一名学生,慢慢地适应荣誉课程的高强度,看到了更广阔的科学世界,更先进的科研思维,并在其中接受基本的科研训练,也变得更加坚韧,最终获得荣誉学位,并且正在美国顶尖大学深造,未来希望投身高科技的研发工作。

    护理专业的张同学在复旦度过跌宕起伏的四年,与不同院系的多位老师有过深入交流,最终明确了方向。

    “三个故事的主角各自遇到的困境不一样,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并且在时代和国家的需求中找到了各自的锚点。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和大学之间的相得益彰,相互造就,是这样的复旦成就了这样的他们,但同时也是他们延续了复旦的传统和荣光。”马莹说。

    以一知万,找到5个成长成才的规律

    从构思到出版,《追寻心中的日月光华——复旦本科生的故事》历时3年,先后有近40位高教所的老师、研究生、毕业生参与。最终,以六个章节,串联起真实的复旦人、真实的复旦。纵向是复旦最有效的育人实践,横向贯穿学生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

    跳脱章节限制,这本书也概括性得出了同学们5个成长成才的规律:学生的共同课题是主动性;目标是寻找这个世界和时代中自己的定位;通过向内求索,认识自我、磨炼自我;要与“大先生”“好同窗”互动好;真正的成长要有探索和容错的空间。

    不少受访者提到,进入大学后,逐渐在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中意识到,成绩并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自我评价标准,更要紧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可以说,这是第一本从学生成长视角系统总结复旦本科教育实践的书。同时,因为成书的基础是大规模本科生的访谈、学术理论的指导,这也就构成了对国内顶尖大学教育实践的第一次本土理论化的探索。”牛新春说,“在中国的顶尖大学中,本科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成长为一个可以立足于社会、成就于社会的年轻人? 复旦这所百年学府,位于引领时代、传统与开放并举的上海,又为她的本科生提供了怎样独特的成长机会? 这是社会之问,而我们试图解答。”

    记者获悉,通过访谈梳理,最终既有复旦人从中文到AI的跨学科经历,也有如何利用资源成长为“多边形人才”的故事,还能看到不少硬核学习活动。

    优秀学生通过统一高考进入大学后,都会面临重新寻找自己的学习成长目标的难关,这个过程需要大学教育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复旦的优势在于,在功利化的大环境下能尊重和保护学生与教师自我驱动地追求卓越,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包容不同的优秀、不同的价值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和思想共鸣。”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陆一说,这正是本书体现的价值。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办学之本。面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呼唤新理念、新模式、新改革。但无论怎么改,学校、教师都要坚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把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和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尊重学生、尊重教育、尊重规律。期待院系、老师从同学所需所思出发,把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之才,期待更多的复旦学子能用学长故事照亮自己的前路,成就更好的自己。

    ■04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用学长的故事照亮自己的前路 记者 刘昕璐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