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3处“青年驿站”,数量位列中心城区第一;3门课程获评全市“我最喜爱的十大夜校课程”;“徐汇滨江区域”“环交大徐家汇区域”2处场景入选全市首批9处24小时“年轻力”单元……这两年,徐汇共青团在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合力打造“青年创造、青年共享、青年热爱”的青年之城上交出了圆满答卷。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聚焦重点需求
打造青年发展环境新生态
在昨天举行的徐汇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单位会议暨徐汇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徐汇团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海表示,徐汇共青团将加快助推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走向新阶段。
张海介绍说,经团市委选拔推荐,徐汇已通过第二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申报答辩。这两年,徐汇持续完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扩充至55家。
不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范围扩充了,徐汇区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的场景建设也实现了街区、园区、社区全覆盖。
据统计,“徐汇滨江区域”“环交大徐家汇区域”2处场景入选全市首批9处24小时“年轻力”单元,共建青年发展型街区、园区、社区各3处,青少年创新实验室22处,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徐汇分院1处。在聚焦青年需求精准施策上,徐汇实施区级服务青年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婚恋的“五大服务计划”,努力实现青年发展举措从成员单位自选动作简单整合的1.0版本,向合力破解青年普遍关注、长期困扰的问题、集体发力落实项目、出台政策的2.0版本蝶变升级。
“近年来,联席会议深度聚焦青少年‘急难愁盼’,扎实解决实际问题。针对青年面临的安居乐业的困惑,持续保障青年安居宜居,助力青年就业创业。”张海说,以安居为例,徐汇“十四五”期末累计筹措房源31822套,形成供应20970套。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2个,床位832张。建成“青年驿站”3处,数量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今年11月29日已顺利实现首次入住。在乐业方面,徐汇调整优化《徐汇区促进就业政策》,对青年就业创业给予政策支持。打造全市首个常态化就业集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00余场,1073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整合7项政策补贴,5项就业服务,形成服务闭环。
这两年来,徐汇深耕“汇有小确幸”青年交友品牌,活动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在党群中心、网红书店、园区楼宇、人才社区里的28家青年中心开设青年夜校,开设技能提升、文化体验、体育锻炼等5大类课程,全年服务超10000人次。3门课程获评全市“我最喜爱的十大夜校课程”。
此外,徐汇还用心用情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2024年度徐汇区小学生爱心寒(暑)托班共开设班级54个,累计服务学生近3700人次,办班数量和覆盖人次在中心城区位列第一。“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居室微改造项目,在全市率先完成20户家庭改造。对改造家庭开展“物质+心理”的个性化帮扶服务,全方位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激发创新活力
实施“五大服务计划”
张海介绍说,这两年来,联席会议汇聚资源搭建平台,激励青年在“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中体现青春力量。如推出徐汇区青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微党课,共10期课程已累计吸引2万余名听众。开办“徐汇区青年宣讲成长营”,全年共开展各类主题宣讲52场,覆盖2.6万余人次。搭建“号手队岗赛盟团”七位一体青年建功平台,引导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在枫林东安、湖南张家弄以及“三旧”变“三新”城市更新中动员青年力量,组建青年突击队28个,青春助企服务团6个,人工智能创新场景青年建功联盟落地徐汇滨江。
他还介绍说,徐汇共青团坚持党建带团建组织覆盖,加强新兴领域团青组织和青年阵地建设,动态更新298家系统外联络单位,优化区域化党建促进青年专委会机制,探索片区团建共建委员会制度,推动模速空间、鹰角网络等5家新兴领域非公企业建立团组织。此外,在引导青年关心社会公益、关注城市发展、融入城区治理方面,全年动员千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到“一江一河”小水滴、FISE极限运动等志愿服务中,青年社会组织“麦当劳叔叔之家”异地就医重大疾病儿童援助项目获评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在谈及下一阶段的计划时,张海介绍说,徐汇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将继续坚持以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工作为统揽,以第二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纵深实施“五大服务计划”。围绕打造“青年创造、青年共享、青年热爱”的青年发展型城区这一目标,聚焦青年发展需求,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引领、组织覆盖。充分发挥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平台统筹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结合主责主业,纵深推进区青少年发展“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用好大数据监测和评估,建立科学畅通的青年民意征集和意见转化渠道,推进“红色讲解员”“文化星推官”“水滴志愿者”等徐汇青年六大人民城市实践团与城区发展深度融合。
此外,徐汇还将探索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街区、园区、社区功能为一体,创新学院分院、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资源集聚的青年发展型一体化区域,构建职住平衡、文旅融合的24小时年轻力单元。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区域先导产业,打造上海西岸国际人才港,举办“青创训练营”“创青春大赛”等赛会,做好青年人才的引育和服务。建设高质量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做实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推动小学生爱心寒暑托班、“追光小屋”“青年驿站”“青年夜校”等实事项目高质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