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老村在地震中变成废墟

援藏干部开展的这个项目救了全村人的命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1857

    受定日县6.8级地震影响,拉孜县辖区不同程度出现灾情。截至1月8日下午3点27分,拉孜县县城及各乡镇已造成3人遇难、66人受伤、9300处房屋受损(其中房屋倒塌1553处),目前,救援工作正有序开展中。

    易地搬迁前的老吉角村海拔近4900米,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庄。昨天一早,从上海紧急返岗回到县里,看到昔日的“危村”在此次地震中夷为平地,上海市第十批对口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宫爱如长吁了一口气,“真的是万幸,我们赶在地震前完成了搬迁。”原来,拉孜县由上海市杨浦区对口支援,从2022年至2024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拉孜小组尽心尽力完成了吉角村易地搬迁项目,正是这一举措挽救了全村37户143人的性命。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吉角村是个老村,海拔比较高,房屋破损比较严重,基础设施很薄弱。此次西藏地震,离震源很近的吉角村遗址垮塌严重。试想,如果村里的原住民这几年没有搬下来,陆续入住我们为他们建的新居,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但当援藏干部、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真的来到现场,看到满目疮痍的吉角村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在援藏的两年半期间,游宇和其他援藏干部参与了这个易地搬迁项目。彼时,他们完全没料到这个项目可以让140多名村民在二层楼高的新房子里避震,因而躲过一劫。

    殊不知,该乡村振兴项目还于去年荣获了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年度数字城市金牌项目”。这是西藏首次,也是援藏项目首获此殊荣,为数字中国建设在高海拔地区的试点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谈及这一乡村振兴项目的前世今生,宫爱如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适宜居住。2022年起,上海援藏干部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在县城核心区域新建搬迁点,将整村海拔降低了800余米。

    “这些年,拉孜小组积极探索智慧化社区在雪域高原上的创新应用,不断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难点’和‘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数字中国建设在高海拔地区推广贡献上海援藏力量。”宫爱如介绍说,吉角村智慧社区内,配有人员通道系统、停车场管理、智能广播、高智能一体化负氧离子监测、养老管理平台、供暖系统等11套智能化系统,通过智慧化管理,大幅提升社区的安全性、便捷性、智能性和节能环保水平。

    中午时分,记者连线到宫爱如、李佳颖、游宇三位援藏干部时,他们正在颠簸的车上召开部署工作会议。因为各种工作安排,采访被迫数次中断。

    “目前情况比较紧急,县里将统一调度,安排救援工作。眼下首要的是评估和梳理问题,包括哪些是危房,哪些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分阶段、分种类、分层次地处理问题。”援藏拉孜小组成员、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介绍说。

    援藏拉孜小组成员、拉孜县发展改革和经信局副局长李佳颖则告诉记者,目前,救援组分成四个小组,有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物资接收组和医疗救治组。“以物资接收组为例,迄今已经对接了20多家单位、爱心基金会,这些物资有的准备发货、有的在途、有的准备接收,我们在紧锣密鼓地整理爱心企业的捐赠清单,确保物资、捐款信息准确无误;而医疗救治组则要做好巡查,预防地震发生后的防疫等。”

    “1月7日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了县里的受灾情况和援藏项目的情况,马上筹集当地亟需的医疗和生活物资。昨天我们启程返县,今天抵达县里,集体到岗后投入救灾工作。”返岗的“集结号”吹响后两小时,13人全部到岗,宫爱如为这个团队的行动力感到骄傲。他补充介绍说,“现在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很大。比如几十车的物资在整理发放,他们刚刚抵达房屋倒塌受灾最严重的拉孜镇开展义诊,接待了100多位病人,为他们诊断、开药、留医嘱。后续,我们还将协商重建方案。”

    ■05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老村在地震中变成废墟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1-10 2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