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市政协委员徐速:科创教育应“去功利化”“去工具化”

让更多孩子参与科创活动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2683

    200多名历年来评选出来的“小院士”,最终真的投身科技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去年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速提出了让科创教育“去功利化”的建议,今年两会,他继续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科创教育。除了“去功利化”,他还希望让青少年科创教育“去工具化”。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科创教育就像艺术教育一样,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点滴事情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只有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才能够真正点燃他们内心的科学火种。”

    ——市政协委员 徐速

    科创教育“去功利化”

    从“小院士”评选标准开始改变

    去年寒假前,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出结果,又有10名青少年加入了“小院士”团队。而让徐速忧心的却是这样一组数据:到去年为止,上海少年科学院已经培养了244名“小院士”。但2022年“小院士”评选20周年之际,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的回访发现,这些“小院士”中如今考上大学以及参加工作的人中,不少却选择了金融、经济等专业,最终真正走上科技之路的少之又少。

    “这对我们校外教育也有所启发,就是科创教育需要‘去功利化’。”徐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孩子参加科创比赛,目的只是为了这个荣誉本身。“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拿了奖之后就不玩了,因为觉得已经有了‘敲门砖’了。”这种纯粹为了拿奖给自己履历添金的“功利化”行为,需要引起警示。

    去年两会期间,徐速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建议从评价体制到家庭观念再到校外教育等各方面,去更多地考虑让兴趣指引孩子。“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但这一年里,已经开始有切实的变化了。”徐速表示。

    就在前不久,今年新一届的“小院士”再度出炉,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孩子们科创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科创道路的鼓励。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就评选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孩子们在课题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成为了评委在评选时着重关注的焦点。

    比如在面试答辩环节,专家就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问题,来探究孩子们对课题的真实理解程度和实践经历。“评委都是院士跟领域里的专家,几个问题下来,孩子们是否真正懂得课题的内涵,是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心里自然有了明确的答案。”

    徐速告诉记者,今年的评选在选取项目时也特别突出孩子们参与度的导向。“比如我们会看这个项目是否真的出自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你可以看到,最后很多获奖项目都源自孩子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是自己遇到的困难,有的则是从家长、同学身上发生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进而找寻方案去帮他们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即使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支持和启发,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了课题的主人。”

    此外,发挥青少年的“榜样”作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届“小院士”评选的颁奖礼上,主办方就请来了历年的“小院士”作为主持人。他们中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正在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有的则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精耕细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激励了更多的孩子投身科创事业,也让家长看到了科创教育更深远的影响和未来可能。

    科创教育“去工具化”

    真正点燃学生内心的科学火种

    徐速表示,今年两会,他依然还是想延续去年的关注点,除了“去功利化”,也希望能让青少年的科创教育“去工具化”——不仅仅是为了比赛。

    他表示,在青少年科创教育的道路上,应该探索如何让孩子们在更多场景下感受科学乐趣,从而点燃他们内心的科学火种。“科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赛事和评审现场,而应该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他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更多元化的活动来丰富孩子们的科创体验。比如邀请院士、科学家在更多场合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不仅仅是在评审答辩的现场,更是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甚至是在日常的交流中,做一些科学问题的“点拨”。这样的互动能够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到科学家的魅力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具体问题的关注。

    以得奖为目的的科创教育容易让孩子们陷入功利性的误区,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扩大参与面,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科创活动中来。“每年评选的‘小院士’仅有10到20名提名者,但还有5000多个项目的参赛群体,这些金字塔的塔基也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徐速表示,当这些孩子有机会参与到后续的交互和实践中来时,科学教育的覆盖面才会进一步得到扩展。

    他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开始与更多的院士和科学家沟通,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来。“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带青少年参观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团市委合作创建的创新实验室资源,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科技领域和项目。”徐速表示,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了禁毒馆,也可以创造一些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课题,让孩子们前来体验。

    “科创教育就像艺术教育一样,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点滴事情来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只有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才能够真正点燃他们内心的科学火种。”徐速表示,作为政协委员,他也希望在今年两会上呼吁更多校内外人士和机构,能够更好地去搭建一些平台,让孩子们在以非成绩为导向为目标的环境中,更好地感受科技的乐趣。

    ■03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让更多孩子参与科创活动 记者 刘晶晶2025-01-10 2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