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范彦萍 近年,电商的崛起给传统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上海两会召开前夕,市人大代表马炜和任磊无意中看到了青年报刊发的《赋能“七浦路”,静安共青团出了哪些招?》一文,萌发了为上海商业街区青年从业者发声的念头。
马炜认为,商业街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经营模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革新。一方面,街区运营方和商家对于创新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业态、模式和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外部缺乏完善的创新孵化机制和资源对接平台,青年从业者虽富有创新想法,但缺乏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的资金、技术以及专业指导等支持,导致创新难以落地生根,街区难以打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吸引消费者回归。
“青年从业者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传统的培训课程往往与商业街区实际运营所需技能脱节,无法满足他们应对数字化转型、个性化服务以及新消费趋势等新挑战的需求。”马炜认为。
马炜建议,可以依据商业街区的不同定位、规模以及青年从业者的经营特点,精准制定扶持细则。例如,针对青年创业项目,设立分层级的创业补贴机制,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带动就业人数以及市场潜力等多维度指标进行评估,给予不同额度的启动资金支持。
马炜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商业街区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搭建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汇聚高校科研资源、设计创意团队等,为青年从业者的创新想法提供从概念构思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降低创新门槛与成本。此外,鼓励商业街区运营方与青年从业者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基于本地文化、消费新趋势的特色街区打造方案。对于成功打造出具有鲜明主题、独特体验且能有效拉动消费的特色街区或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宣传推广支持,树立标杆案例,引导更多街区和从业者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