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将至,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往昔的年俗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人们心间。几百年前,在那个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的时代,看戏可能是从庙堂到民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最主要的过年娱乐方式了。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饱经沧桑的戏曲,堪称过去人们的“春晚”。它已然成为“年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直至今日,依旧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挥之不去。新春要看“好戏”,这“好戏”便是戏曲。这一舞台艺术,以精湛的表演,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巧妙地浓缩于一方舞台之上,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藏在养心殿的戏单
上海昆剧团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演出之所以备受瞩目,正是因为它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猛然意识到,在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民间戏曲之外,故宫戏曲也不应被遗忘。其实,宫廷戏曲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戏曲的发展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生活在紫禁城里的人常以看戏作为主要娱乐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逢年过节时,看戏更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他们对民间吸睛无数的戏法杂耍并不太在意,所以看戏也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而且,他们所看之戏多属“雅部”,也就是昆曲。
紫禁城里过年演什么戏,这足以吊起普罗大众的胃口。几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说,皇帝在宫里也看“春晚”,这春晚指的就是看戏。不过在记者看来,以民间的“春晚”来比喻当年的宫廷戏,这并不很妥当。因为宫廷戏和民间戏确实有着很大区别。
近年与此相关的最著名事件,当属2019年故宫在对养心殿进行大规模修缮时,于养心殿西配殿南山墙前檐金柱处的一个透风口,发现了一卷纸质文物,经鉴定确认为戏目折。专家研究后发现,这是道光四年除夕时在紫禁城上演的戏,上面明确记载着在漱芳斋内部“风雅存”戏台上演《升平除岁》(昆腔),以及在乾清宫上演《金庭奏事》(弋腔)。
这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其一,即便到了道光年间,“雅部”戏曲依然占优,那时候还没有后来成为国粹的京剧什么事。其二,所谓“节令承应戏”是宫廷戏曲的主流。几乎每个节令都有专门定制的戏曲可供演出,这也构成了当时主要的娱乐生活内容。
“节令承应戏”
除夕夜演给道光皇帝看的昆腔戏《升平除岁》是一部典型的“节令承应戏”。该剧讲述了太平庄一位老人出门,目睹国家繁荣昌盛之景,遂对国家大加夸赞,称这一年过得极为美好,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赞颂。
谈及宫廷戏曲,“节令承应戏”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吴双当年奉上海昆剧团之命入故宫为剧团遴选剧本,他就深深地为故宫馆藏的浩如烟海般的“节令承应戏”所震撼。所谓“节令承应戏”,就是皇宫为各个节令所专门定制的戏曲作品。春节有春节看的戏,除了《升平除岁》《金庭奏事》之外,还有《福寿迎年》《锡福通明》《瞎子拜年》《如愿迎新》《彩炬祈年》《藏钩家庆》《吉曜承欢》《贾岛祭诗》《德门欢宴》《善门集庆》《南山归妹》《开筵称庆》等。这类戏通常都与除夕紧密相关,且多以大团圆作为结局,以此祈求吉祥如意。此外,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戏曲。
为节令专门定制戏曲的传统,大抵缘于颇具艺术鉴赏力的乾隆皇帝。清宗室昭裢撰《啸亭续录》记载:“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紫禁城中专司戏曲写作的机构叫升平署,汇聚了大量写作高手。他们的创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时宫廷的审美水准。
“花雅之争”
故宫里上演的戏基本可分为两大种类。除了节令承应戏,还有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戏,像三国戏和水浒戏。春节里演的《走马荐贤》就是典型的三国戏,而《时迁偷鸡》则是充满了娱乐性的水浒戏。
不过,无论哪种戏,从故宫馆藏的老戏本里都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民间基本看不到。专人写,专人看,专求一个“雅”字,这也为后来的“花雅之争”留下了伏笔。所谓“雅部”,就是昆腔;而“花部”,就是除昆腔外的几乎所有声腔系统,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统称“乱弹”。
把昆腔之外的各种声腔都称为“乱弹”,可见当时对那些民间戏曲的调调是多么鄙视了。不过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展梦夏提醒记者注意,在那份道光四年除夕的剧目单上,《升平除岁》还是属于“雅部”的昆腔,而弋阳腔的《金庭奏事》则是“花部”了。
对于这件事,郭德纲在相声中曾有过精到的评论,所谓“雅要雅得那么俗,俗要俗得那么雅”“雅到极致不风流”。昆曲虽被视为正统,却因过于高雅,典故繁多,欣赏门槛颇高,逐渐被宫中贵族疏远,可谓“敬而远之”。
后来,有一些“花部”的剧就被偷偷摸摸带到宫里来演了。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不断吸收别的剧种的优点,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全新的剧种。京剧的形成,标志着“花雅之争”中“花部”的全面胜利,曾经不可一世的昆腔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京剧一较高下的能力。
大俗之后还得是大雅
审美永远是一种轮回。
据说当年有戏曲在紫禁城内上演,王公大臣“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昆曲之式微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但是现在,这种审美又发生了惊人的扭转。
一个多月前,记者去看上海昆剧团“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演出时,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门票更是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而让人意外和感叹的是,在那么多热情的观众中,青年人居然占了大头。这让人不免感慨,嘲讽昆曲“雅到极致不风流”的郭德纲终究还是老了,现在的青年人就喜欢一边翻词典一边看昆曲,他们以此为荣,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十分高级的事。
一些过去被认为太老古董而遭嫌弃的传统,正在势不可挡地回归当代年轻人的视野,成为“审美永远是一种轮回”的最佳注解。昆曲再次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太和正音”的演出现场,记者和大学生顾同学聊起来。顾同学是学校昆曲社的成员,谈及这场演出他直言,最吸引自己的,便是“太和正音”的“正”字。在他看来,“正”意味着正统,是传统的根源所在。而在当代,越是传统的东西,越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这,便是当代青年人独特的审美取向。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昆曲作为戏曲的正统,后来都被过去生活在故宫里的人抛弃了,但是现在的青年人觉得正统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又回来了。”顾同学告诉记者。
所谓大俗之后还得是大雅。曾几何时,众多文人墨客做些雅事时,都会略显羞涩,生怕遭人笑话。但时过境迁,如今反而是俗不可耐才会引人耻笑。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当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已然能够稳稳“托”起昆曲之美。这一点,毋庸置疑,且势必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戏曲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当下年轻人对昆曲热情高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各大剧种中,昆曲对年轻人的普及工作做得比较好。而未来,“正音”“雅音”又该如何继续发扬光大呢? 昆剧表演艺术家吴双认为,这需要专业人员多动脑子,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从某种角度来说,看戏也要靠一种缘分。”吴双说,“我精心为你做了一两道菜,有人品尝了无所谓,有人却说太好吃了,因为萝 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关键的是,你要精心制作作品。”
在吴双的观点中,戏曲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无论是昆曲、京剧、越剧还是其他剧种,只要有一种剧目让观众享受到了艺术欣赏的快乐,进而进行了文化传承,这对戏曲百花园来说就是好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块去做”。
现在很多戏曲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艺术传播。吴双觉得,相比网络,剧场里台上台下人与人互动所产生的温度更具持久力。他认为,戏曲本就是为人编排、为人演出的,人与人面对面欣赏戏曲,才是最佳方式。
至于观众热切期盼“太和正音”第二季的到来,吴双则卖起了关子,“我们真希望的是第一季排完了,应该要多演,在演出当中不断地去提高打磨,既要打磨这部戏的品质,也要打磨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吴双说,“我相信,如果第二季开始排演,它在思想深度和主题内涵上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现在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这出戏能够经常去演一演,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来,从中汲取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