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文化

行知读书会解读社会学新视野

让不可见变得可见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983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社会学研究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AI本身没有‘我’,没有‘我’的体验,没有‘我’的焦虑,没有‘我’的兴奋,没有一切生命的感受。”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昨在作客行知读书会时说。他的新作《看见不可见的社会》最近引起广泛热议。

    人面对一个宇宙,却生活在无数个社会里。在于海看来,社会学说到底就是一门让人看见不可见的社会的科学。几十年中,于海关注着这个社会,也研究着这个社会。在撰写专业著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将社会学知识通俗化、普及化,以提升大众的人文素养。他擅长以社会人的眼光,为社会而写作,为大众而著述。

    什么叫“看见不可见的社会”?很多事情人们见惯不怪,甚至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其实却蕴含着显而易见的道理。于海举例说,现在很多家长都在讨论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他们似乎很重视这个问题,自己却做得不够格。“我曾经在上海图书馆,就这个事情对某些家长作了批评。你自己都不努力,让自己的孩子穷努力,这可能吗?你自己都不自律,让孩子自律,这也是天方夜谭。很多日常父母与儿女的互动,你我看得见吗?我们看不见,但社会学家会让人了解这个社会分层背后的力量。”

    近年人工智能大幅发展,并且已经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那社会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于海的答案是,就社会学的教学来说,大部分会被取代的。“我很早认定,我的教法AI绝对可以教的,如果我不做更多个人发挥的事情。从伯拉图一直讲到当代的社会变化,2000多年的历史,AI可以讲得很准确。我只要给AI一个提纲,它就可以把全世界的图书馆的资料调过来。”

    但是显然,社会学的研究AI无法完全取代人。于海告诉读者,现在社会当中涉及工作性的、生产性的、知识性的、记忆性的AI可以取代。但是AI本身没有“我”,没有“我”的体验,没有“我”的焦虑,没有“我”被别人表扬时的欣欣然,没有一切生命的感受。这恰恰是未来人类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优势所在。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7让不可见变得可见 记者 郦亮2025-05-15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