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现在,有了‘V聚场’这个大本营,还有上海对AI和游戏产业的大力支持,我们讲好上海故事的底气更足了!我们的互动舞台也更广阔了。”作为杨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V聚场”的首批入驻者,已连续三年当选B站“百大UP主”的籽岷(本名朱明华)有感而发。
五年前,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时,籽岷提出“利用自媒体人的流量来讲好上海故事”的建议,伴随新近“沪九条”政策的落地,在现实中激荡出更为具体的回响。
热爱
以纪录片方式探索游戏世界
短短30天,创智天地园区内一栋传统写字楼蜕变为4700平方米的“内容梦工厂”。置身“V聚场”三楼一间崭新的直播间,“何以走上UP主之路”的提问,将籽岷的思绪拉回十二年前的创作起点。
踏上视频创作之路,可以说纯粹是“为爱发电”。那时候,籽岷还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深深沉迷于《我的世界》无限创造的魅力。分享的冲动在他心中萌发:“我被它无尽的创造可能性吸引,渴望将游戏中的乐趣、技巧与天马行空的创意传递给更多人。当时,国内做这类内容的博主还很少,我就想能否做先行者,为中文玩家社区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以纪录片方式探索游戏世界”——这一独树一帜的定位,为籽岷在全网汇聚了超千万粉丝,并连续三年(2022—2024年)获得B站“百大UP主”称号。
“我从未追求成为高高在上的大V或网红,”籽岷这样定义自己,“我更像是‘数字世界的导游’和‘创意玩法的分享家’。期望观众透过我的视频,看到的不仅是游戏本身,更是其背后的创造力、协作精神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其被许多年轻粉丝关注,我更感到传递健康、益智、有启发的内容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千万粉丝的成就远远超出籽岷最初的想象。如今的他,更希望当一棵树,深植内容创作的土壤:一面持续输出优质有趣的内容;一面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帮助新创作者,共同滋养这片生态。
一条优质内容的诞生,历经创意策划、脚本撰写、素材录制、精细剪辑、后期包装、宣发推广的完整链条,依赖团队的协同,更需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因此,籽岷也想“澄清”一下:他的日常绝非如外人想象的那样“天天玩游戏”。这是一份严谨的创业工作,规律是常态:上午团队复盘数据、策划选题;下午专注录制与剪辑等核心生产环节;夜晚则用于社区互动与学习充电,追踪行业动态,倾听受众反馈。
约定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
“作为UP主,要创作出真正好的内容,并保持粉丝黏性。”采访时,籽岷身着团队专门定制的文化衫,背后是“以纪录片方式探索游戏世界”的标语,但籽岷直言:“这已经过时了,我从去年开始就转型为‘AI游戏大玩家’了。”
籽岷起步虽早,但困难不可避免。他坦言,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持续创新的压力与时间的挑战最为严峻。互联网世界瞬息万变,观众口味转变迅速,如何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不断带来新鲜感,是永恒的课题。这背后是海量的思考、学习与试错。
“早期尤其艰难,我需平衡本职工作与视频创作,几乎榨干所有业余时间。一条十几分钟的视频,凝结着几十小时的付出。这种‘和时间赛跑’的滋味,每个创作者都深有体会。”籽岷感慨。
采访时,他分享了一个关于“1000期”约定的故事——籽岷曾向网友承诺,主系列视频要做满1000期。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途中疲惫侵袭,灵感枯竭,他甚至萌生过退意。然而,评论区“等更新”“加油”的字句,让他明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与千万观众共同的记忆与期待。正是这份“被需要”的暖流,支撑他最终兑现承诺。
时光荏苒,对内容品质的敬畏、与粉丝真诚的交流、坚持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始终是籽岷牢牢认准的航标。“我依然投入大量时间阅读评论与私信,这是汲取反馈与灵感最重要的渠道。”他说,“我的内容杜绝攻击、引战与消极,期望频道成为观众放松身心、收获新知与正能量的港湾。”
如今的籽岷早已突破游戏疆域,活跃于科技、文化等广阔天地。文博会、进博会、Bilibili World、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规格舞台,都成为他直播的前沿阵地,将时代脉动与尖端新知实时传递给万千网友。直播落幕,切条视频随即接力,实现多点传播。
“视频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即时的互动性。而直播则能让观众实时参与。即时的互动和参与感,是我最为珍视的部分。正是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成为现实。”籽岷深有感触。
身背路由器、移动信号源,手持云台——在一周前引爆申城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籽岷正是以如此专业的姿态开启了三小时马拉松式直播。尽管场馆人流如潮导致信号波动、直播偶有卡顿,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兴趣仍然让籽岷热血沸腾。他从中窥见了未来内容创作的无限可能与澎湃活力。
建言
为城市讲好上海故事
参与公益、投身社会事务、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同样是籽岷心中分量极重的工作。“沪九条”政策的出台,让他不由想起自己五年前的建言。现实的有力回响,令他倍感自豪与激动。
五年前,作为知名UP主,籽岷积极参与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的活动,更将过程制作成视频发布于主页,播放量突破百万。
如何利用自媒体人的流量讲好上海故事?他的建议正聚焦于此。“规划看似遥远,但是我想让文本上的蓝图被更多人知晓。”籽岷提出的“要整合全媒体渠道,面向国内外全方位开展城市形象立体传播推广”,其核心精神后来也被吸纳进“十四五”规划纲要。
他深信,像他这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本身就是数字时代敏锐的“传感器”,能提供来自青年群体与互联网一线的鲜活视角,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有益补充。
如今,籽岷和多名建议人的“金点子”案例,醒目陈列于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展厅,这让他无比自豪。“沪九条”的诸多条款,更让他真切感受到当年建言正转化为具象的现实图景。
目睹城市日新月异,籽岷由衷地高兴。“作为拥有一定影响力的UP主,我深感责任在肩。”他渴望成为年轻人与城市管理者间的桥梁,“这让我跳出了纯粹的线上世界,更深刻理解这座城市的运转逻辑,视野与思考维度极大拓宽。或许,这也能让年轻粉丝意识到:关心社会、参与公共事务并非遥不可及,它是城市每一分子的权利与责任。”
籽岷是一个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和归属感。在互联网创业高潮时,他也在浙江杭州创业过,但如今又回归了上海,扎根杨浦区。他说,除了舒适、开阔的物理空间,“V聚场”更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引力场”。在这里,他深度融入生机勃勃的创作者社群,面向未来,步伐越发自信而坚定。
Qa 生活周刊×籽岷
Q:如何评价上海之于内容创作者的意义?
A:优质内容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滋养。在我眼中,上海拥抱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生态,在国内首屈一指。这里汇聚头部平台与完整产业链,技术支撑、商业合作、人才储备皆成熟完备。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开放、创新、专业与包容,对于渴求灵感的内容创作者而言是无价的。
同时,各类政策的扶持、资本的关注、产业的配套,都成为让创意生根发芽的养分。尊重创意、保护版权、认可创作者价值的社会氛围,就是最好的阳光。在上海,你还能很容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碰撞,形成集聚效应,告别孤军奋战时的孤独和无助。
Q:最新的“沪九条”,你读出了什么?
A: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常被喻为“数字游民”,但在上海,更多“候鸟”将变成“留鸟”。“沪九条”的出炉令我振奋。它清晰传递:内容创作是值得尊重与大力扶持的“新业态”,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生产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是推动文化自信、讲好上海故事与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对我个人,这增加了职业发展的信心。它也是“助推器”,激励我加倍探索多元融合的形式,创作更多展现上海城市魅力与中华文化底蕴的作品。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勠力同心,个人与上海的文化事业就一定都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