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夏日炎炎,一批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学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融入“思政教育”的宏大命题。100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8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4幕话剧情景的排练,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让思政教育焕发蓬勃生机。
为赓续海关精神,讲好口岸故事,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边境口岸文化宣传经验向校内外推广,同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海关学院“边关新声”实践团队循着先辈足迹,奔赴厦门海关开展沉浸式调研,切身感受到海关人“关通天下”的开放胸怀与“守卫国门”的坚韧担当,也看到数字化手段让古老关史焕发新生。这些经验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范本提供了鲜活范例。
从黄浦江畔的红色场景探索,到社区街巷的党建效能提升,红色实践蓬勃开展。为深入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机制,上海海关学院“沪红语研”实践团队聚焦上海红色基地的语言景观,开展了系统调研。“党群沪惠”团队则立足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社会调查,期待党群服务中心以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走向更多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回信两周年之际,为持续打造《关魂》系列海关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话剧,上海海关学院正在精心打造原创话剧。话剧团队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红其拉甫海关“四特”精神为指引,开展话剧四幕情景的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