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冷梅
本报讯 “当黄浦江的璀璨灯火在31楼的窗外被点亮,我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光’是何等宏大而富有力量。”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蒋宇皓同学在结营笔记中写道。8月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内,近百名高中生与专家、导师齐聚,为为期一周的“上海国际光影节青少年人工智能光影实践创新研习营”画上句点。这场青春与科技的碰撞,让上海的城市光影成为创作母本,更让人工智能技术流淌出人文温度。
作为2025年上海国际光影节的“前哨战”,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办,汇聚了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余家高校与机构资源,更得到DeepSeek等企业的技术支持,构建起坚实的“政产学研”协同平台。
活动分为“研学”“征集”“展出”三大板块:创新研习营收官后,8月至9月学生作品将进入创作赋能期,由高校专家指导深化作品;9月19日至10月18日举行光影长廊展,优秀作品将在黄浦滨江中央科创园区等核心场地亮相,部分甚至可能升级为城市永久夜景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