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大学

让那些看不见的路,都通向曙光

华师大志愿者助力视障学生点亮大学“科技树”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2465

    在教练带领和志愿者辅助下,学员利用听觉捕捉环境信息。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用无声的陪伴帮助学员掌握盲杖技巧。

    7月25日至8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联合金盲杖项目,在9天时间内为20位即将步入大学的视障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热身”活动。从真正独立出行训练、礼仪课程、盲用电脑培训、自主生活工作坊,到“青春不迷茫”成长分享会和社团体验等,用温暖为视障准大学生赋能,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用无声的陪伴

    给予学员探索前方的支持

    训练期间曾遇见突降大雨的情况,志愿者和学员都很感激遇见真实的突发事件,因为这种真实的训练场景难得一见,而未来他们终会独立遇见。

    定向行走训练是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教练带领和志愿者辅助下,学员利用听觉捕捉环境信息——盲杖敲击路面的不同声音和回声、空调外机声、车流声、蝉鸣声都成为他们判断路线和构建“心中地图”的线索。

    “影子志愿者从来不是为了替代他们前行,而是用无声的陪伴,给予他们独立探索前方的支持。”华东师大特殊教育学系2023级本科生李邠瑜介绍,现场,志愿者遵循“默默守护,从不干扰主动探索,时刻关注需求,及时提供贴心服务”的原则做好无声的守护。许多学员从最初不敢独立出行,到最终掌握盲杖技巧,这份勇气上的蜕变,将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曙光志愿者服务队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陈莲俊认为,相比过去的学习环境,这群视障学生即将进入大学,那是更“社会化”的环境,要在更加融合的情景中学习生活,这对他们独立行走的要求会更高。虽然他们之前学过定向行走,但在自然情境中锻炼和适应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帮助视障新生拥有更多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训练期间曾遇见突降大雨的情况,雨声增加了辨位难度,但学员仍坚持练习。志愿者和学员都很感激遇见真实的突发事件,因为这种真实的训练场景难得一见,而未来他们终会独立遇见。“即使是雨天,我们也是自己的太阳。”一名视障学员乐观地说。

    多感官参与

    用心感受也用口表达

    除了“听到”,还有“口到”和“心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口来表达。

    除了这样的“听到”,还有“口到”和“心到”。活动开设的声创工坊社团,包含“声临其境”(如剧本演绎)、“声音实验室”和“声音图书馆”三大板块,希望充分调动学员多感官参与。在志愿者引导下,学员们敞开心扉,将个人经历和想象力融入活动。学员共同策划了名为《视说心语》的播客,表达“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口来表达”的理念。

    “心到”则是以一场朋辈的交流来增添信心。在声创工坊的交流环节,视障准大学生复盘行走课程,与志愿者畅谈专业选择故事和大学生活畅想。志愿者分享自身经历,勉励学员在有限选择中寻找可能。

    志愿者张昕妍分享了她通过排除法选择特殊教育专业,从遗憾到和解,并决定扎根该领域的经历。已被长春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录取的一名视障学员很受触动,她坦言,她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但通过这样的倾听和交流后,开始对大学学习增添信心,并相信自己可以学好针灸推拿。

    “授人以渔”

    也是自我成长的旅程

    2022级本科生陈清雅想用“看见”概括自己的感受,“视障学员虽然面临视觉上的困难,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努力绽放独特的光芒。”

    “这9天时间里,我们开展各种课程,希望帮助20位视障新生让那些看不见的路,都走向曙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职辅导员梁梦婷说,这些准新生即将奔赴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长春大学等院校,攻读汉语言文学、大数据、法律、社会工作、音乐表演、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在为视障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奠定基础的同时,支持特殊群体的实践也成为华东师大曙光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自身的成长加油站。

    “我很开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这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盲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不仅观察到他们的日常起居,更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在实践中,我切身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理解了这些困难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动机。这使我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知识可以从哪些方面真正帮助到这个群体,以及如何精准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华东师大教育学类(特殊教育方向)2022级本科生陈清雅想用“看见”概括自己的感受,“视障学员虽然面临视觉上的困难,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努力绽放独特的光芒。”

    “这段经历也让我对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曾经在盲校授课时,我以为,视障学生普遍具有超强记忆力,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缺乏接触导致的认知偏差。这提醒我,特殊教育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基础上,制定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而非凭借想象或刻板印象进行教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帮助视障学生获得真正适合的成长支持。”华东师大特殊教育学系2022级本科生王月蕊同样深有感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4让那些看不见的路,都通向曙光 记者 刘昕璐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