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都市

当“一江一河”在晚上八点醒来

在晚风与灯火中,年轻人正重新定义“夜上海”

见习记者 王馨怡

本文字数:3470

    苏州河乍浦路桥一带。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西岸梦中心的音乐表演。

    随着上海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10项举措全面落地,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正在焕新成为新消费的入口。晚上八点的北外滩乍浦路桥畔,粼粼波光与江风交织成一幅夜色画卷:咖啡店外摆区座无虚席,遛狗的年轻人坐在河边座椅上闲聊,桥下餐厅的座位蜿蜒至步道边。与此同时,在黄浦江另一端的西岸梦中心,露天驻唱响起,观众举起手机闪光灯应援,和宠物一起在江风中消磨夜晚。从北苏州路到西岸,从松弛观景到“毛孩社交”,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一江一河”的滨水空间,年轻人正重新定义上海的“夜态”。城市夜生活不再只是商业的延时营业,也不再是传统夜市、商圈、酒馆各自为战的旧模式。夜晚的滨水空间正蝶变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放松、互动、分享,氤氲着精致的烟火气。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苏州河畔】

    在河风中,打捞专属夜色

    “游船刚穿过浙江路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来这里‘乘风凉’的场景。”佳佳坐在船尾,看着熟悉的建筑在夜色中一一浮现,“从来没有从河中间望向岸上的经历,看到熟悉的建筑就像在翻阅自己的童年回忆录。”

    今夏,苏州河游船新增了20:30出发的“一人食夜宵航线”,夜间的游船班次成为不少城市漫游爱好者的尝鲜选择。苏州河夜航从长风公园一路驶向外滩源,不同于黄浦江游船的艳丽宏大,它更安静、细腻。河风轻拂,船在桥下穿行,历史建筑的灯光剪影倒映水面,眼前是上海最经典的夜景之一: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外白渡桥下波光粼粼,陆家嘴“三件套”清晰可见。

    为满足多元需求,苏州河游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主打避暑体验的“乘风凉”线路,可携带宠物的“宠物友好”航班以及与本地西餐厅联名推出的“航线+晚餐”晚宴套餐,乘客可在一小时航行中享用比萨、烩饭等美食。“以前总觉得游船是游客项目,但苏州河的游船很静谧,很有格调。”佳佳说。

    让夜色鲜活起来的,还有岸上的生活气息。乍浦路桥边整排观景餐饮外摆位,正是这波“夜经济”变化的缩影。为迎合年轻人夜游需求,北苏州路的illy·河畔咖啡将原本以咖啡为主的菜单升级,啤酒种类从2种扩至8种,营业时间延长至晚10:30。同一段北苏州路上,“日咖夜酒”形式的REi咖啡夜间营业至凌晨1点,玛格丽特比萨配啤酒成为爆款组合。

    电影《苏州河》中曾有句台词:“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以及所有垃圾,都堆积在这条河里。”而如今垂钓者静坐水畔,游鱼轻跃水面,已悄然重写着河流的叙事。从工业排污渠到生态之河,二十多年数百亿元的治理投入,不只换来一条清澈河流,更让滨水空间真正成为市民可亲近、愿逗留的城市客厅。城市空间与商户经营的边界正悄然消解。属于苏州河的夜晚,是带着水汽与人情味的,是城市与人的双向奔赴。

    【黄浦江边】

    人宠同行,夜间消费是松弛感的一环

    每到周五下班,22岁的媒体从业者姚榕琰都会约上岩友来到西岸,攀岩、吃饭,再沿着黄浦江边散步听歌。“沿着江走一走,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了。”她说,比起关在屋里刷手机,江风、夜色、朋友和饭局,构成了她理想的城市夜生活。

    晚上八点半,黄浦江西岸梦中心船坞码头的驻唱演出准时开场。舞台设在临江的下沉式广场,柔和灯光洒向草坪与阶梯。市民三五成群聚集,将乐队围成半圆。从攀岩馆出来的小姚和朋友们也是常客,“刚好赶得上演出,常常还能碰到熟人”。

    “我几乎每周都来,歌单和乐队不重样,氛围也很松弛。”观众李思告诉记者,她是一名90后平面设计师,过去一个多月来,每个周末都从闵行赶来西岸,“不是为了特定的某个乐队,只是喜欢这里的氛围”。她回忆起一次歌手唱起《后来》时,周围观众自发举起手机灯光挥舞合唱的温馨场面,“连遛狗的爷叔都跟着一起合唱”。

    西岸梦中心的这类演出并非临时组织,而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艺生活体系。区别于传统的街头艺人即兴表演,“西岸梦中心”官方社交媒体每周都会公布演出时间表:在无其他特殊活动时,周四起晚7:30开始,每小时一场,共三场;周五周六则调整至晚8:30开始。配合夜演运营,该片区不少餐饮商户延长营业时间至24:00,甚至次日2:00。为方便市民参与夜间活动,梦中心在8月的每周五至周日21:00至凌晨2:00提供限时免费停车。

    与此同时,“宠物友好”也成为这里的另一张金字招牌。黄浦江边的草坪上、长椅边、阶梯前,年轻人或抱着猫狗,或推车带着狐獴、鹦鹉,一边听歌一边看江景。“没有外滩那么商业化,这里更多的是生活气息。”小姚说,这附近有不少有情调的小店,整体氛围显得更加松弛。

    小姚记得,有次和朋友在日料餐厅用餐,邻桌情侣牵着一只大边牧,服务员自然而然地为狗狗端来水碗。餐厅店长小林说,最初看到顾客带宠物坐在室外位置,于是主动端出一碗水和几串无盐烤鸡肉。“没想到这个举动被发到小红书,现在很多人专程带宠物来用餐。”

    类似的温馨细节在西岸随处可见:在星巴克能领取“宠物奶油杯”,餐厅、宠物商店等也普遍欢迎宠物进入,甚至会主动提供免费水和食物。“在这里,不接受宠物的店家反而显得不太‘寻常’。”小姚说。

    这类互动也正孕育出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舞蹈爱好者王小雨和朋友经常来录视频,“拍完通常就近吃个夜宵,和朋友看看江景聊聊天。”她回忆,有次录舞时一只小柯基误入镜头,“原以为会是废片,回看时发现狗狗反而让画面多了活力,发到抖音后意外收获了几百个点赞。”

    在不间断的江风与人流之间,这片滨水空间正呈现年轻人夜间文旅消费的新模式。没有过度的商业化推送,也不只是简单的“拍照打卡”。在黄浦江畔流淌百年的城市肌理中,年轻人正在探索一种介于放松与微社交之间的城市夜生活。西岸也正见证着年轻人在城市边界重新定义“夜”的方式:一种与宠物、朋友、城市共享的生活节奏。

    不只营业延时

    更是生活方式转型

    从苏州河畔的“日咖夜酒”到黄浦江边的“毛孩社交”,“一江一河”的滨水空间正成为上海夜间经济转型的生动样本。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延时营业,而是一种以滨水公共空间为载体、以亲水生活方式为内核的“夜态生活方式”。

    这场转型的核心,在于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今年7月,上海发布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10项举措,从“外摆经济”到“街头演艺”,从“夜间观赛第二现场”到“夜间定制旅游巴士”,每一项政策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让夜晚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而非单纯商业时段的延长。

    在夜晚,苏州河的游船渐行渐远,西岸的驻唱声缓缓落幕,宠物主人牵着爱犬踏上归途。这片在灯光与江风中被重新定义的“夜上海”,不仅是城市风景,更是一代青年在公共空间中寻找共鸣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夜晚人流愿意停留,考验的是一座城市对人与空间关系的理解力。在上海,答案正在“一江一河”的光影中缓缓浮现。

    [数说]

    数据也印证着上海夜经济的变化。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2024年上海夜间活跃出行人次达403万,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区域,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根据复旦大学(上海)大数据实验室测算,今年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已达880.09亿元,同比增长3.3%。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3当“一江一河”在晚上八点醒来 见习记者 王馨怡2025-08-19 2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