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提起陈晓光,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近八旬的新四军后代,带领全家人将传承抗战精神作为使命担当,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以宣讲唤醒历史记忆,让父辈在战火中铸就的抗战精神和红色信仰在社区落地生根。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童声传递抗战精神
在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常有一个清脆的童声吸引参观者驻足——11岁的陈若澜,正讲述着新四军女战士万忆琴的故事。
万忆琴,浙江上虞人,1944年,17岁的她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投身抗日洪流。同年,万忆琴光荣入党。后来为躲避日伪扫荡,万忆琴和游击队失去联系,为此她孤身前往上海,最终,在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找到地下党,重归组织怀抱。
陈若澜声情并茂的讲述,将那段曲折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给参观者。别看她只有小学四年级,却是“范小北”红色宣讲团的资深成员,从2021年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开馆时报名加入,至今已为居民、青少年乃至外地参观团宣讲数十场,清亮的嗓音与认真的神情,总能赢得满场好评。
为讲好抗战故事,陈若澜下了不少功夫。课余时间反复背诵讲解词,在爷爷指导下练习用眼神、手势传递情感。讲到万忆琴历经艰险找组织时,她会握紧小拳头;提及夜校学员隐蔽开展抗日工作时,她会压低声音营造秘密氛围……她还主动思考如何让红色故事吸引同龄人,经过打磨,她不仅能流畅讲述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历史,还能结合自身理解,用小朋友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抗战精神。她还通过“红色情景剧”“故事接龙”等形式,让更多小朋友爱上新四军的故事。
在陈若澜和伙伴的努力下,“范小北”红色宣讲团先后荣获全国、上海市和长宁区少先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爷爷说红色基因要一代代传下去,我想做红色故事的‘小喇叭’。”陈若澜告诉记者。这份对红色传承的热忱,正源于她的家庭。原来,陈若澜的爷爷陈晓光是一位新四军后代,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为家人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行走的“红色教科书”
“我的父母都是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长的新四军老党员,他们的革命历程,是我最早的‘红色教科书’。”陈晓光告诉记者。
陈晓光的父亲张光(原名陈维栋)生于1911年,早年立志报国,师范学校毕业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诸暨、海宁等地传播进步思想。抗战全面爆发后张光奔赴陕北,在泾阳县云阳镇青年训练班和抗日军政大学洛川分校找到了革命方向,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张光奉命南归,在家乡诸暨创办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用“认字学文化”的方式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他先后任诸暨中心县委书记、余姚县特派员、余上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在浙东大地组织武装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陈晓光的母亲钟学意同样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抗战期间在周巷、临山等地从事交通联络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
从小听着父母抗日事迹长大的陈晓光,始终以父辈为榜样,追寻红色足迹。在上海铁路分局工作时,他主动参加中央党校政工专业学习,提升理论修养。为深入研究党史、军史,他加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担任浙东浙南分会副会长,主编《理想在我心中》《回忆与研究》等新四军研究丛书。2014年加入上海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会任理事后,他撰写的《毛泽东与老渔阳里2号》《周恩来与浙东新四军创建》等论文广受好评。
陈晓光居住的周家桥地区,中共沪西区委新泾分区委曾在这里创办三十七民众夜校,组织抗日活动。夜校培育了18名共产党员,其中就包括重新找到组织的新四军女战士万忆琴。陈晓光认为这是传承抗战精神的鲜活教材,为此翻阅史料、走访亲历者与后代,牵头推动街道挖掘红色记忆,建成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纪念馆开放后每年吸引上万名参观者,陈晓光亲自接待,讲述夜校学员在敌人监视下用“认字班”作掩护,动员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惊心动魄的历史和扣人心弦的讲述,令参观者动容。
红色家风照亮前行路
“红色传承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家人的同行。”在陈晓光的带动下,妻子陶文娟、儿子陈正华、儿媳曾海霞与孙女陈若澜一道,形成“全家齐参与,三代共传承”的动人场景,让红色家风成为家庭最鲜明的底色。
作为家里的“后勤部长”,妻子陶文娟始终是陈晓光最坚实的后盾。多年来她默默操持家务,让丈夫能全身心投入事业,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社区宣讲前,她提前到场布置场地、整理资料;活动中,她手持相机穿梭人群,记录下精彩瞬间与参观者的感动神情。这些照片后来都成为陈晓光自办的社区小报和社区宣传的珍贵素材。有人问陶文娟累不累,她笑着说:“老陈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我能帮上忙,心里高兴。”
儿子陈正华与儿媳曾海霞精通电脑操作,主动承担起“技术保障”的工作。陈晓光手写的宣讲稿,经他们排版校对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社区小报经过他们设计图文并茂,更易阅读;纪念馆的宣传视频、社区活动的图文报道,经他们剪辑制作,通过街道公众号、居民微信群广泛传播,让年轻群体便捷地了解红色历史。每逢街道组织人文行走活动,他们还会担任志愿者,负责路线引导、物资分发,用细致服务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平时,陈晓光会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父母的抗日经历、研究党史时的新发现;带着孙女陈若澜走访爱国主义场馆,让孩子在实地感受中理解历史;还鼓励家人结合自身特长,思考如何让红色传承更接地气。
从张光夫妇在战火中投身革命,到陈晓光深耕社区传承抗战精神,再到陈若澜等下一代接过“宣讲棒”,这个家庭用几代人的坚守表明,红色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代代相传的行动。这份跨越近百年的红色家风,照亮了一个家庭的前行路,也成为周家桥街道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动缩影,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着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