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特刊06

抗战精神育人铸魂

青春讲台上,历史回响铿锵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3109

    谈思嘉(右)为学生上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80年前,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以巨大牺牲筑就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80年后,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回望历史、告慰英烈。历史与现实交汇,激荡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复旦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谈思嘉,以对历史的深情、对学生的热忱和对使命的敬畏,站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走访实践,在他眼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从来不曾黯淡,伟大的抗战精神愈加润泽时代心魂。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细节

    叩响心灵之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政必修课。课程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谈思嘉的教学安排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着特殊的分量,其授课时长比其他内容多出一倍。

    这段历史,学生并不陌生。如何在大学课堂上,讲好、讲透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 谈思嘉认为,唯有从具象的细节入手。每讲一次,他都仿佛穿越时空,与那段充满硝烟的岁月对话,又带着历史的温度回到课堂。

    巾帼英雄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示儿书》。谈思嘉通过学习和走访,为学生还原了更多史料细节:赵一曼被关押时,经受了敌人残忍的折磨。敌人将竹签插入她的八根手指,仅余二指,为了逼她签字画押。赵一曼正是用这两根手指,写下绝笔家书。195字,字字千钧。这不仅是一位母亲的深情嘱托,更是一曲浩然正气的长歌,一腔家国天下的赤诚。

    谈思嘉将细节带入课堂,让震颤心灵的瞬间,在课堂引发更深的共鸣。此刻,他是一个“摆渡人”,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的洪流,触摸那些坚贞的生命与不屈的脊梁。

    “当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山河,中华民族由此踏上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征程。如果你是当时的学生,面对国土沦丧、同胞受难,你会有勇气放下课本、拿起刀枪,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担吗?当时的复旦师生用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教学中,谈思嘉还将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融入课堂。

    “勿忘!复旦人也曾共同谱写了抗战烽火中的史诗。”复旦大学创校校长、被誉为“呼号抗日老青年”的九旬马相伯手书“还我河山”,激励国人御侮自救、共赴国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复旦学生义勇军在校训练几个月就申请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与士兵一起生活、共同操练;一·二八淞沪抗战,50多名复旦义勇军在总指挥赵聚钰的率领下,请求赴前线参战杀敌;陈望道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并在重庆北碚领导进步学生宣传抗日主张……就这样,复旦人的故事丰富了这段历史在课堂上的呈现。

    行走

    打捞沉没记忆

    每个寒暑假,谈思嘉都会花大量时间,深入全国各地的革命场馆,实地考察、潜心学习。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东北抗联纪念馆等地,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抗战历史和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在齐齐哈尔的江桥抗战纪念馆,他看到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打响的地方;在鸡西虎林的虎头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赫然在眼前;在云南,他前往滇西抗战纪念馆、中国远征军出发地腾冲等地,追寻中国远征军的抗战足迹;在延安,他沉浸在那片充满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感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量。这些实地考察所见所闻所感,将融入后续教学和研究中,让抗战历史的讲述更加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不仅自己参观,带领青年学子共同开展红色研学,也是谈思嘉暑期里的重头戏。在四行仓库,学生深入了解了八百壮士顽强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在淞沪抗战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让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再次浮现在眼前。他鼓励学生,在参观后分享感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将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教学一线外,谈思嘉还积极投身传播抗战精神和抗战故事的行动中。作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大专院校委员会副秘书长,他积极参与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和史料收集工作。

    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百岁老战士回信后,谈思嘉第一时间对百岁抗战老战士王湘进行口述采访,并为其撰写小传,最终收录于《从抗日烽火到新时代——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征程》一书,“这项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这本书出版的时候,10位受访的百岁老战士中将近有一半已过世了,这也让我们十分痛心。”

    当出版后的书籍被送到王湘同志病榻前时,老人手不释卷、十分激动,这一刻也让谈思嘉深刻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此后,他又参与了研究会组织的“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挖掘和整理夏征农、陈同生等人的事迹,让这些新四军英雄人物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

    今年,受研究会七师分会和陶家齐烈士后人邀请,谈思嘉深入挖掘陶家齐烈士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并撰写舞台短剧脚本,希望为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新的路径。

    回响

    照亮前路之光

    谈思嘉的思绪不禁飘至整整20年前。当年,他因为一场比赛得到了一张购书代金券,用这张代金券,买了人生中第一本红色主题的书籍《浴血雄狮——抗日战争的故事》,“或许,在那个时候,就让我埋下了对近现代史的兴趣种子。至今,家里还珍藏着这本小书呢。”

    “抗日战争是一段永志不忘的记忆,它不仅塑造了今日中国的民族精神,更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将目光重新投向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于历史深处坚定精神的力量,思考如何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谈思嘉说。

    抗战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真诚传递。在谈思嘉眼中,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有形的、可触摸的真实记忆。英雄人物的气壮山河,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教材。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以生命书写气壮山河的史诗。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青少年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作为思政课教师,谈思嘉说,还是要站稳讲台,理直气壮地传递正确的二战史观。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主责主业,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而抗战精神的传承,还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大众化普及和数字化传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抗战历史的研究贡献一份青年力量,也影响和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加入传承抗战精神的实际行动。

    历史深处的回响,是精神的传承,它映照现实,更昭示未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特刊06 B06青春讲台上,历史回响铿锵 记者 刘昕璐2025-09-03 2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